《中国地质调查局水工环地质调查中长期规划》解读浏览次数:676 发布日期:2013-02-25 分类:综合信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水工环地质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的新形势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水工环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与建设,需要水工环地质工作提供基础地质依据;防灾减灾,亟待加快提升地质灾害调查精度与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保障供水安全,需要加快地下水污染调查与缺水地区的水文地质勘查;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运行安全,需要水工环地质工作提供基础保障;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迫切需要水工环地质工作提供全过程的基础支撑。然而,我国当前水工环地质工作水平与这些新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据介绍,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的区域水文地质工作,总体上还是在中小比例尺程度上循环更新,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以1∶25万为主,而且投入的钻探等实物工作量严重不足。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主要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调查,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及其影响因素等了解不足,难以满足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要求。以省(区、市)为单元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基本属于摸底式的国情调查,工作精度和专业化程度很低。重要经济区和主要城市的环境地质调查只是摸清这些地区或城市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部分地质条件,诸如地层岩性、地质结构、活动断裂等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基础地质资料仍然没有掌握。 目前,全国地下水监测网点的数量和控制范围十分有限,目前控制面积仅100万平方千米,且监测点分布非常不均,远不能满足国家宏观决策的基础信息需求,更难以实现从国家层面上监测、监督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与污染。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避险,更多地依靠经验性的群测群防,而缺乏专业监测网络的支撑,大面积的地质灾害易发区仍是专业监测的空白区,无法满足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和防灾减灾需要。瞄准国家需求,进一步提升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进一步增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和提高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平,为国土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撑服务,中国地质调查局明确提出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统筹部署国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综合研究,构建区域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平台。 《规划》提出,在未来10~15年内,地质环境调查重点目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将完成全国重点平原和盆地1∶25万水文地质调查,面积150万平方千米;1∶5万水文地质基础调查48万平方千米,解决450万~550万人的饮水困难,带动解决1500万人的饮水困难。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将完成全国地质灾害高风险区1∶5万详细调查260万平方千米;开展1000处特大型滑坡、500条特大型泥石流沟、200处特大型崩塌工程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完成全国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动态调查15万平方千米。 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将完成重要经济区1∶25万环境地质调查100万平方千米,1∶5万环境地质调查20万平方千米;完成我国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活动构造调查和地壳稳定性评价;完成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区(带)1∶5万地质环境调查,面积55万平方千米;建设7个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覆盖4万平方千米地质灾害高发区;建立16个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区。 此外,还将完成我国31个省(区、市)地热资源现状调查,及31个省(区、市)的省会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勘查典型地热田26处,控制面积13万平方千米。着眼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部署未来10~15年水工环地质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未来10~15年水文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及工作部署。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开展我国南方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主要部署在东南丘陵区、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四川盆地等。在我国北方11个主要平原(盆地),选择重点地区开展1∶5万区域水文地质基础调查。在西南岩溶缺水地区和石漠化严重区继续开展1∶5万水文地质综合调查,主要部署在滇黔桂川高原斜坡峡谷带、桂中峰林平原、黔渝鄂湘西槽谷带、湘南粤北溶丘洼地4种不同岩溶环境类型区带。在我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33个主要煤炭规划矿区,开展水文地质基础调查。 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西辽河平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开展1∶25万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在重要城市和城市密集区、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区、重要污染源分布区等地区,选择重点地段开展1∶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 在北方缺水区、饮水型地方病区、南方红层缺水区及水污染区进行水文地质勘查示范,解决450万~5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探索地质环境与地方病关系,提出解决缺水区人畜饮用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地下水监测,建设10147个地下水监测站点,基本建成较完善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完成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淮河平原等9个平原盆地的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体系建设;形成10个国家地下水监测试验与科学研究基地。 “十二五”期间计划在西北黄土地区、西南山区、湘鄂桂山区、东南山区丘陵、伊犁河谷等地区完成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260万平方千米。 对已经确认的5万余处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自动监测报警仪器;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建设7个地质灾害早期监测预警区。 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与监测,继续进行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地面沉降监测,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开展珠江三角洲、东北平原等地区地面沉降调查,初步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开展京沪、大同—西安等高速铁路沿线地面沉降与地裂缝详细调查与监测。 全国主要城市群环境地质调查,1∶25万环境地质调查主要部署在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等14城市群;1∶5万环境地质调查主要部署在上述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的都市圈地区。 在全国28个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开展1∶5万地质环境动态调查面积55万平方千米,动态调查修测面积220万平方千米。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16个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区。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