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云阳县地灾防治工作记事浏览次数:602 发布日期:2013-07-02 分类:综合信息;防灾减灾 俯江而瞰,郁郁苍苍,江城处处皆风景;一江四河,分畴化野,滋养人口百余万。这里就是彩云阳光凝聚之地、江上清风吹拂之乡——重庆市云阳县。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云阳县,有“库区明珠”之誉,但“一江四河六大块”的地形,又使这里3649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地灾多发区、重灾区。资料记载:800年前,两次大规模山体滑坡将古城掩埋;1896年,兴隆滩滑坡阻断长江;1982年,宝塔鸡扒子滑坡导致长江断航;1998年,大面村特大滑坡治理曾动用了总理基金;2001年的五峰山特大滑坡,汇聚全国著名地质专家会诊除险…… 地质灾害猛于虎。地灾防治,关乎群众安危,关系经济发展,是云阳人始终紧绷的一根弦。 6月18日~21日,记者来到云阳采访。连续4天近40摄氏度的高温,记者感受到的却是静谧与安详——这是一座洋溢着幸福感的小城,更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热土。长江库岸一方方钢筋混凝土护坡,公路、高楼旁斜插进山坡的一根根防滑桩,记录下了全国地灾防治工作先进县、全国地灾群测群防“十有县”等诸多荣誉背后的故事,道出了国土资源人履行生命任务、护航地方发展所付出的艰辛。 保安全:部门联动、群测群防、资金捆绑,地灾防治实现十年零死亡 “全村4个滑坡点,我每天都要去转悠转悠,下雨看,雨后和晴天也要看。就算是晴天,山体也可能因为土层里积蓄水分而坍塌,很多灾害都是在雨后发生。所以,越是在雨后,越不能掉以轻心。”56岁的张建春是人和街道桔园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全国优秀地灾群测群防员,巡山巡库、监测裂缝是他每天工作的一部分。 “那次多亏了张书记!”提起前两年的一次滑坡,村民刘世海至今心有余悸。那年6月的一天,张建春巡查时发现山坡上出现一道裂缝,立即挨家挨户动员村民转移。“过了大半天,觉得也没啥子事,我就偷偷回去了,张书记又跑了几里路来劝我们。刚走没多久,我家房子就被山上滚下的大石砸中了。从那以后,大家也开始主动联系他,报告自家周围情况的变化。” 像张建春这样的地灾监测员,云阳有1020名,群测群防体系的完善,为10万余名受威胁群众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云阳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李珉卿介绍,全县每年安排监测经费50多万元,落实人员“盯死看牢”1020处隐患点;对隐患严重、威胁人数较多的30处灾害点,借助先进仪器,进行位移、裂缝、变形等监测,确保“防治不留死角,监管不留真空”。 “同炒一盘菜,同下一盘棋”,建立共同责任机制,是云阳防灾减灾的又一法宝。云阳县明确,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灾防治综合协调和督促监管,乡镇街道对辖区防治工作负总责,建设、规划、交通等部门负责行业内灾害排查防范,并将防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过去,一提到地灾,人们往往习惯性地认为是国土资源部门一家的事。现在,这种理念已大为改观,这得益于‘属地管理、条块结合’责任体系的建立。”云阳局副局长凌昌勇说。 地灾治理工程和搬迁避让资金的使用,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云阳县按照“聚合力量,捆绑投入”的原则,有效整合惠民政策资金:属于退耕还林巩固区的隐患点,用林业生态搬迁资金优先补贴群众;属于高山异地移民区的隐患点,用扶贫移民资金优先补贴群众;出现房屋垮塌的,用民政倒房补助资金解决搬迁问题;不能利用相关政策资金的隐患点,则纳入地灾防治“金土工程”。近三年,全县累计搬迁避让近8000人,确保了受威胁群众生命安全。 “我们还利用三峡库区地灾防治专项资金9亿多元实施项目近300个,直接保护对象达11万人,十余年来实现了地灾零死亡。”云阳县地灾防治中心主任汪华说。 保发展:填沟筑堤“造地”、工程治理“增地”,地灾治理增加建设用地5000亩 6月的云阳,骄阳似火,位于北部新区的澎溪河库岸整治现场,一台台挖掘机振臂欢呼,一辆辆运土车往来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澎溪河库岸工程集地灾防治、库区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于一体,可消纳近3000万立方米的弃土,避免新的灾害发生,同时新增建设用地1500多亩,用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澎溪河生态公园,形成环山融水的独特景观。”云阳局党组书记胡铭向记者描绘这里未来的图景。 考虑到新县城库岸地灾治理与城市建设的密切关联,云阳将地灾防治资金与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土地出让金等整合使用,以筑堤、冲沟回填等办法,在治理地灾隐患的同时,大力挖潜造地,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缺问题。 站在长江与澎溪河的交汇处隔江而望,钢筋混凝土格构已经给黄林嘴库岸穿上了“花格裙”,护坡上绿草如茵,江风吹拂,树枝摇曳。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处规模1000万立方米的特大型滑坡,威胁着周边500余名村民。针对库岸紧邻县工业园A区的实际,云阳县对滑坡体实施减载开挖,临水岸坡防护堤裁弯取直,并将滑坡内开挖的近200万立方米土石方回填冲沟。这一“减”一“增”,消除了滑坡隐患,也为工业园区增加了800余亩建设用地。“新增用地经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后,就可以按照规划进行建设。”李珉卿告诉记者。 有着“巴蜀胜景”美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庙,是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户”——仅搬迁费用就达4000万元。2006年库区156米蓄水后,张飞庙东侧出现滑坡险情并逐年加剧,造成园区供水、供电管网破坏,周边村民房屋出现开裂变形现象。在应急抢险治理过程中,云阳县采取“后缘削方减载+前缘回填反压+局部抗滑桩+护坡+排水”的措施,不仅稳住了滑坡体,还通过综合整治周边荒坡,新增建设用地200多亩,为景区提档升级奠定了基础。 云阳县共有20多个位于城镇的库区二、三期地灾治理项目,通过填沟筑堤“造地”、变废为宝“增地”,消除了滑坡隐患,同时整治增加建设用地5000余亩,有力地支持了城镇建设。 保生态:库岸防护与景观打造结合,地灾治理与城市建设相依托,打造云阳人自己的“外滩” 傍晚时分,酷热稍稍消退,花红柳绿的滨江大堤成为云阳人散步纳凉的好去处。绵延10公里的滨江大堤和城市滨江森林公园浑然一体,构成一幅恢宏的风光画卷,成为云阳的“外滩”。集山、石、水、林为一体的滨江公园已深深嵌入云阳人的生活,早上在这儿打打太极,晚上跳跳坝坝舞,用当地人的话说,“守着一条长江,这是我们的福气”。 而在以前,这里是一片冲沟和荒滩。云阳新县城建设之初,各移民迁建单位在库岸任意堆弃建筑弃土和垃圾,使新城的“护腰带”变成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垃圾带,地灾险情不断,整个库岸区内查明塌岸7处、滑坡变形体11处、危岩隐患30余处。 2001年,新城库岸塌岸治理工程被列为三峡库区二期地灾防治项目。工程计划分三期实施,治理总长度3000多米,2002年初正式启动。云阳县提出,以不突破地灾防治工程投资概算为前提,实施滨江小区综合开发项目,将库岸防护与解决城市建设弃土、城市码头建设、滨江路建设、城市景观建设结合,实施综合治理。 历时三年有余,工程累计开挖碾压土石方800万立方米,容纳新城建设弃土1000万余立方米,配套建设码头3座,修建沿江大道5000余米。在新增加的1200亩建设用地中,云阳专门划出近800亩,建成森林公园、市民休闲广场,既从根本上消除了新城库岸地灾隐患,又有效保护了库区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 李珉卿告诉记者:“云阳属于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而地质灾害治理,本身就是一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所以,在治理方案设计中,我们尽量减少对环境本身的破坏,做到治理工程与当地环境相适应;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排水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治理后通过护坡植草植树,有效恢复生态功能。” 一半江水一半城,江城辉映画中行。云阳人牢牢扼住地质灾害的咽喉,就把握住了幸福小城的根本,就夯实了发展之基,这颗镶嵌在长江边的明珠也就愈发熠熠生辉。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