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发震构造与次生地灾特征研究成果发表浏览次数:516 发布日期:2013-08-08 分类:综合信息;防灾减灾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根据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力学所完成了地震地质和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并将初步研究认识发表在《地质学报》(英文版)上。 《四川芦山2013年Ms7.0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April 20, 2013, Lushan Ms7 Earthquake in Sichuan》),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解译、主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等综合分析认为,芦山地震震中位于芦山县太平镇和双石镇之间,震源深度13-14km,震中最大烈度达IX级。震中区野外调查发现,尽管房屋建筑损坏较严重,但这次地震没有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构造,仅见少量的地裂缝和喷砂冒水现象。芦山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一次独立的破裂事件,属于逆冲型地震。科研人员从新构造和活动构造角度,通过将精确定位的主震和余震震中投影在地形图、遥感影像图上,得出了芦山地震余震的分布特征,阐述了双石-大川断裂特征型地震特点,推断芦山地震与龙门山构造带底部滑脱带(13-19km)断坡构造活动有关。同时对未来强震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虽然这次地震使这条断裂的应变能得到释放,但地应力监测结果指示该断裂带的应力释放尚不完全,未来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尚值得进一步关注。 《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地质灾害基本特征》(《Geohazards Induced by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Typical Examples, Types and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基于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简要论述了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碎屑流和砂土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其危害,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受控于强震触发作用、陡峻的地形地貌、地形放大效应以及软弱的岩性和强烈的风化卸荷作用;经研究表明,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主要体现在震中效应和地貌效应明显、活动断裂上盘效应不显著,断裂端点效应较明显,与岩性和岩体结构的关系较密切。芦山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以及地震对山体造成的损伤存在隐蔽性,在灾后重建中应引起重视。 论文链接:《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April 20, 2013, Lushan Ms7 Earthquake in Sichuan》 http://www.geojournals.cn/dzxbe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303001&flag=1 《Geohazards Induced by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Typical Examples, Types and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http://www.geojournals.cn/dzxbe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303002&flag=1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