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矿区百姓留住绿水青山浏览次数:433 发布日期:2014-02-24 分类:矿山地质环境 近日,《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了网友小白“失落的乡愁”:春节团聚时发现,门前那条曾经可以摸鱼、游泳的乐平河变了样——上游两家矿山生产排出的废水废渣让河流变成了“黄河”,岸边植物死亡,村民也不敢再用河里的水灌溉稻田。 “失落的乡愁”并非个案,其背后是一些矿区生态环境污染恶化的现实。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全国目前大约有10万座矿山,矿业总产值达6万亿元,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当“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出现矛盾时,这个“吃”字在一些地方往往只剩下不计后果地肆意略夺,如福建冷水坑村铅锌矿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生产出的稻谷成了村民手中“烫手的山芋”;云南5家矿企10年未建尾矿库,造就“牛奶河”;张家口矿山钢厂污染严重,果树长出黑苹果…… 如此“穷其山、恶其水”式的无节制、破坏性甚至是毁灭性开发,在一些地区已经引发了群体性事件,最终往往都会导致矿区群众无奈吞下“苦果”。 资源开发,不能再延续“资源拿走、污染留下,财富拿走、贫穷留下”的模式,而应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同时也要让群众共享资源开发利益。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和谐矿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这一点。该《意见》提出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和矿区土地复垦方案制度,科学规划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试点,积极推进“矿山复绿行动”,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环境问题等要求和举措,就是要为矿区群众留住绿水青山,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现人与自然融洽相处。 同时,“牛奶河”也好,“黑苹果”也罢,相关部门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置,该整顿的整顿,能关停的关停,而不应听之任之、坐视不管。等到“冰冻三尺”就来不及了,反而成了懒政、怠政的“举报信”。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于民,建设生态文明是重要的民生福祉。那么,是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来进行,还是在保护中开发,守住生态红线,留住绿水青山,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如临大考。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