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地质大数据时代浏览次数:556 发布日期:2014-12-22 分类:信息化 “大数据”是当下一个时髦的词,它逐渐融入社会方方面面,影响着政府决策、企业战略乃至公众生活:公安部门利用大数据预测犯罪的发生,购物网站通过大数据预测产品的销量,甚至参加世界杯的足球队也借助大数据分析制定场上战术。 大数据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什么?大数据技术如何应用在地质调查工作中?地质大数据有着怎样的应用前景?在12月10日于湖北武汉举行的2014地质信息技术发展论坛上,院士、专家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指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球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必然开启一次巨大的时代转型,即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其核心价值在于“预测”,本质是用“大数据思维”去发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将为人类社会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维度。 地质数据到底是不是大数据?Esri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蔡晓兵认为,从大数据的4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来看,地质数据完全符合大数据的特征。中地数码集团总裁助理吴亮说,地质数据正是大数据的典型代表,是“未来的新石油”,其交叉复用、全息可见的特点能促进可用性的飞跃,“如何高效地从海量地质大数据中挖掘提取出有用的知识,是当前研究的核心,主要难点体现在数据高效管理、大数据深度分析和大数据快速可视化”。 在当今社会中,地质大数据能够发挥哪些作用?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朱庆认为,地质大数据能够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和保障城市安全。比如,武汉已建立全市域8494平方公里范围的多尺度三维模型,完成300余项重点建设项目方案审批,审批时间从过去的几个月缩短到现在的几天,累计增收节支1.28亿元。 三维模型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房屋管理等方面,大大提升了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党安荣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课题——“大数据时代的城乡规划思考”。他认为,地质大数据对于城市环境和防灾减灾工作十分重要。利用地质基础数据能够进行选址适宜分析、地下空间分析等,动态监测数据提供了自然变化和人为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监测结果,模拟分析数据可以客观模拟灾害发生时的情景,预警案例数据则可以为防灾减灾预警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除了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安全等方面,地质大数据应用还有更加广阔的前景。王家耀院士指出,随着先进智能感知、智能处理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地球表层及地下岩石矿床的几何特征及物理特征都将成为可感知、可记录、可存储和分析的对象。地质大数据与空间大数据相融合,构成地质空间大数据。而以地质空间大数据为基础,则可以构成我们所说的“玻璃地球”。“玻璃地球”试图使大陆表层1000米以浅“像玻璃一样透明”,是“数字地球”向岩石和矿床的实体即“地质体”的延伸。“目前,地质空间大数据的核心技术主要有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全球化和时间系统的精准化、地质空间大数据的智能感知技术、地质空间大数据存储管理技术、地质空间大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及地质空间大数据 ‘一体化’等技术。”王家耀说,“如果说地质空间大数据是‘玻璃地球”’基础,以上这些核心技术就是‘玻璃地球’的支撑。 地质调查工作是获取地质大数据的主要途径。随着地质调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地质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步伐不断加快。如今,地质工作正在全流程信息化。地质调查手段日趋数字化、智能化,从地面观察到“天地一体”,从2D到3D再到4D;外业调查时使用的智能电子手薄,能够集文字、素描,照片、视频、音频、电子罗盘和信手剖面为一体;地质资料的服务形式也不断丰富和现代化,包括目录服务、地图服务、文档浏览、数据下载等。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全国地质资料馆已完成90%以上的馆藏资料数字化工作;建设了覆盖11大类、160多个国家级基础性地质数据库;建设了数字资料馆核心信息系统;构建的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络平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行业网格之一;自主开发的多套标准化地学数据处理系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我们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的核心地位。”国务院参事张洪涛说,地质工作信息化有五大目标:一是构建覆盖全国的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智慧国土”;二是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常态化调查监测,促进国土资源信息的实时汇集和动态更新;三是构建四级联动的网上管理运行体系,促进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四是形成覆盖全国的网上监管运行体系,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五是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促进国土资源决策的科学化、管理的精细化,构建网上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