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首都生态涵养区地质遗迹浏览次数:322 发布日期:2018-06-19 分类:地质遗迹和化石 甲龙类。 鸟脚类。 蜥脚类。 兽脚类。 野外调查。 恐龙足迹。 目前,首都生态涵养区正在建设中,区内的重要地质遗迹会得到更好地保护吗?放心!华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北京)项目成果,可为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全区地质遗迹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专业调查 ——为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护航 据项目负责人贺瑾瑞介绍,“华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北京)”子项目,归属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的“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由北京市地勘局地质研究所承担完成。 项目主要目标任务是系统收集已有的地质遗迹相关研究资料和成果,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规范》,开展北京市重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查明北京市重要地质遗迹类型、分布等基本特征及保护现状,了解其成因,客观评价其价值;建立重要地质遗迹数据库,编制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图;开展重要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名录和保护规划研究,提出地质遗迹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项目完成后,项目组提交了成果报告和相关图件——华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北京)成果报告及北京市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1:25万)、北京市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区划图(1:25万)、北京市重要地质遗迹资源保护规划建议图(1:25万)。其中,资源分布图反映50处重要地质遗迹的位置和类型;资源区划图反映出北京市地质遗迹资源之间的地域聚集性、成因相关性以及组合关系;保护规划建议图便于对北京市地质遗迹资源进行管理,明确各地质遗迹点和集中区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查清家底 ——锁定保护目标 完成项目设计的种种细节调查后,项目组基本摸清北京市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家底,查明了北京市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类型、分布状况及保护现状;确定北京重要地质遗迹50处,包含3个大类、12个类、24个亚类。其中,基础地质大类25处,包括地层剖面类4处、岩石剖面2处、构造剖面6处、重要化石产地7处、重要岩矿石产地6处;地貌景观大类23处,包括岩土体地貌11处、水体地貌4处、火山地貌2处、冰川地貌1处、构造地貌5处;地质灾害大类2处,包括地震遗迹1处和其他地质灾害类1处。 项目组通过开展该项目,还首次全面评价北京市重要地质遗迹综合价值,并确定其等级。经专家鉴评和对比分析,确定世界级2处,分别为千家店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和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国家级7处,包括十渡岩溶地貌、东关上—上方山洞穴群岩溶地貌、佛子庄洞穴群岩溶地貌、下苇甸寒武系地质事件剖面、云蒙山花岗岩地貌、千家店侏罗纪木化石群和周口店动物群化石;省级41处。依据等级划分等因素,项目组把地质遗迹保护区分为特级、重点和一般区。 综合研究北京市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分布规律和分布特征,项目组也为利用成果开展进一步工作夯实基础。根据北京市重要地质遗迹出露所处的地貌单元、构造单元,结合北京市地质遗迹的分布规律,项目组将北京市划分为山区和平原区2个地质遗迹区,其中98%的地质遗迹分布在山区。山区又分为燕山和西山2个地质遗迹分区,其中燕山分区有重要地质遗迹19处、西山地区有30处。 总结分析 ——方便项目成果被科学利用 查明北京市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现状,可为首都生态涵养区建设提供参考。 目前,确定的50处重要地质遗迹中,有35处已经通过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或景区的形式,并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利用,15处没有任何形式的保护和利用。 项目组还在报告中建议北京市地质遗迹保护需全面规划,分期实施,重点突破,为遏制地质遗迹破坏的趋势,建议近期对区内已遭严重破坏的地质遗迹进行抢救性保护,为北京市落实地质遗迹长期保护计划和措施奠定基础。 在调查评价、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项目组提出了北京市重要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下一步的具体工作。首先,建设以地层剖面为特色的下苇甸地质遗迹保护区、马兰组层型剖面和大石窝汉白玉产地等地质遗迹保护点17处。其次,对重要地质遗迹点分级采取设立安全观察围栏和科普主题设施等保护措施。最后,北京需加快开展地质遗迹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制定地质遗迹监测规划和技术规范,并建立地质遗迹监测网。 相信,紧跟大数据时代,全市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空间数据库建设完成后,遗迹点地理位置、行政区划、遗迹点特征描述、重要价值、开发利用现状、保护等级、评价等级、通达性、完成程度等内容,都将为首都生态涵养区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利用提供更快捷直观的数据支撑。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