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118万平方公里的“自然课堂”

浏览次数:563  发布日期:2018-12-27  分类:地质公园新闻
 人是自然之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民们早已发现大自然为人类制定的生存法则。为了探寻、收集、展现自然界一路走来的足迹和演变规律,自然博物馆通过科研、科普、教育的方式重启了人与自然的对话。拥有35亿年地质变迁和生物进化历程的内蒙古高原,一直在寻找着与世界人民对话的窗口。  在外接俄蒙、内联八省的内蒙古自治区,山、水、林、田、湖、草及矿产资源和古生物化石极为丰富。近年来,在自治区政府及内蒙古自然资源厅的支持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标本捐赠中,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于2018年11月建成开馆。该馆利用现代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展陈了身临其境的自然景观、璀璨绚丽的矿石标本及通于神明的古生物化石等自然资源和自然遗迹,在典藏、征集、展示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动植物、古生物化石以及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国内独具特色、具有泛北极圈自然资源特色鲜明、收藏和展示功能一流的自然博物馆”。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建成开馆,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和“两会”期间下内蒙古团组的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更是内蒙古自然资源改革理念与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同频共振。  从草原文明基因中“应运而生”  植根于内蒙古草原游牧文明的河套文化、蒙元文化、红山文化、契丹文化,无不世代传承着崇拜自然的基因。在这片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存着2400多万人口,地广人稀的特点决定着生活在内蒙古的每个人,都要比全国大部分省市的每个人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生态保护意识,才能利用和保护好颇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当用脚步和眼睛亲自丈量过东西直线2400公里、南北1700公里的内蒙古疆域后,才能真正感知到磅礴、浩瀚、壮美等词描述的意境。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山脉弓起了北疆脊梁;黄河、辽河、松花江水系润泽着万物生灵;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密不透风;巴林吉丹、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茫茫千里;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嫩江西岸平原沃野万里;以呼伦湖为首的近千个大小湖泊水鸟游弋;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等草原处处望不尽的蓝天、白云、绿草;富足的矿产资源和能源露出了殷实的家底;恐龙化石把时空倒回亿万年前探古寻幽。但从最西端的阿拉善盟胡杨林游历到最东端呼伦贝尔市根河,最快也得一个月才能走完全程,若能把118.3万平方公里的自然资源收集在一个场馆内,游客只需驻足首府呼和浩特便能实现日行万里的“自然梦”。  为集中展示内蒙古自然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收集保存重要自然历史资料和动植物标本,满足人民群众对自然历史资源科普的需求。内蒙古自然资源厅于2016年6月在呼和浩特市开始筹建“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该馆是全自治区第一座集收藏、陈列、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自然资源科普活动博览建筑。  在社会各界支持中“白手起家”    把占全国1/8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装在一座自然博物馆内,从土建到设计再到布展各环节的难度可想而知。虽然“家大业大”,但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是在无一件馆藏标本的前提下白手起家的。  建馆之初,内蒙古自然资源厅指派王富友副厅长亲自率队指挥,同时厅党组任命从事古生物化石研究并有二连浩特恐龙馆布展经验的王军有同志为馆长。为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经相关建设部门共同商讨,大胆尝试“三边工程”,即边土建、边设计、边布展。由于缺乏专业布展人员,布展难度也因异形建筑造型无形增加,只有依靠国内专家指导才能实现布展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为解决标本收集难题,该厅领导四处化缘征集各类标本,通过协调国家林草局、大兴安岭森管局、巴彦淖尔市林业局,为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以捐赠形式提供500多件自治区境内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标本。尤其是国家林草局调拨一对珍贵的大熊猫实体标本和部分珍稀动物皮张,并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作为“国家濒危物种保护宣传教育基地”;由自治区大庆办通过国家大庆办向中科院协调,返还10多件在内蒙古发掘的珍稀古生物标本;在自治区财政支持下内蒙古地质调查院向各盟市国土部门征集一批矿石标本;通过借展方式由阿拉善大漠奇石馆提供极具地方特色的观赏石标本。征集标本期间,内蒙古农业大学、蒙草集团以及中国观赏石协会等社会各界给予大量标本捐赠。  布展期间自治区布小林主席、张韶春副主席等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由于自然博物馆涉及学科门类繁杂,内蒙古农牧业厅、林业厅、水利厅、卫生厅、气象局、地震局、环保局、旅游局等部门都联合参与布展。与此同时,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老先生,在88岁高龄时为“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题写了馆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代建局、地质矿产集团、地质环境监测院及各盟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及上海、天津、北京、重庆等自然博物馆的支持中,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于2018年11月10日与内蒙古自然资源厅同步揭牌开馆。该馆建筑面积48759平方米,展陈面积21795平方米,室外矿石公园面积13000平方米,整个展区采取开放式布局,以馆园结合的方式供游客参观。目前共设置了五大主题展厅和室外矿石园,涵盖了农、林、牧、水、动植物、古生物、地质矿产等13个领域,各类古生物化石、动植物标本琳琅满目,见证了地球的沧海桑田,俨然是一部鲜活的自然志。  用标本还原35亿年“北疆时空”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鸟瞰图呈现“祥云”形态,表达了草原人民朴素的自然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开的裙房和高层部分,犹如展翅翱翔的鹰翼,意涵着自然博物馆腾飞发展的未来。五大展厅展陈内容区别于全国同类场馆,最大特点在于以内蒙古本土代表性标本讲述内蒙古的自然发展规律。   走入一层壮美内蒙古展厅,以小见大、以细见广、以微见壮的展陈设计巧妙绝伦。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按1:1比例进行塑模,逼真地生长在森林栈道两侧,野鸡、驯鹿、棕熊标本驻足林间,各种鸟叫声不绝于耳,树枝间透出的各色灯光营造出阳光射入的感觉,藏匿于远处的光电屏幕时不时有飞鸟穿过,漫步林间难以分清究竟是置身馆内还是走进真实林中;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人在没膝绿草中驱赶牛羊,清澈透明的暮日格勒河道一直延伸进10m2的曲屏背投中,屏幕上正播放着万马奔腾的场面;穿过草原进入神秘的地下洞穴,洞壁上开凿了互相连通的洞道,蒙古兔、草原狼的洞内生活场景在光影的投射下展现出来;乌梁素海的黄河鲤鱼成群游过,呼伦湖畔的天鹅振翅欲飞、湿地中正在孵化的野鸭表情警觉;踏过下面铺着巴丹吉林沙子的玻璃栈道,能清晰看到沙粒中的小昆虫,还能触摸到从额济纳旗运过来的真实胡杨。  二层远古内蒙古展厅从太古宙到新生代,把内蒙古悠悠35亿年沧海巨变的地质历程所演绎出的生物进化史一幕幕再现世人。三叶虫、菊石、奇虾、恐龙、猛犸象、古人类等化石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构筑起了一幅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恐龙化石绝大多数是在内蒙古境内发现的,本展厅的内蒙古恐龙是在内蒙古乃至全中国首次全面、系统展示,展览中还设计了很多与观众互动的项目。扎赉诺尔猛犸象是电影《冰河世纪》中猛犸象的原型,展陈场景告诉人们物种的灭绝不只来自气候变暖、火山爆发,也来自人类的集体屠戮。展厅内设置了让孩子体验化石挖掘和修复过程的活动区域,土层沙粒用中药材仿制,以防小孩误食。  三层以矿产资源为主题的富饶内蒙古展厅,重点介绍内蒙古矿产资源成因、种类、分布特征以及矿山开采利用的历史和现状。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品种齐全,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172种矿产中,在内蒙古区已发现138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87种、45种列前3位、17种居全国首位。展厅中展出各种宝石晶莹欲滴、色彩斑斓,在特殊灯光及展柜的衬托下,更蒙上了一层神秘华贵的面纱,其中巴林鸡血王是镇馆之宝,形似巍然屹立的宝塔,充满王者之尊的霸气。  四层绿色内蒙古展厅,展示代表性行业或地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历程和成就。在钱学森科学治沙的理念影响下,内蒙古亿利集团、东达集团、蒙草集团等民营企业和先进个人演绎出一部部斗沙、治沙、用沙的感人故事;丰富的水利、电力、风能、太阳能为绿色北疆提供能源支撑,各地富饶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环境向全国人民输送绿色农畜产品;蒙医通过动物、植物、矿物来炮制蒙药的历史,讲述了蒙古族人民生来就有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朴素生存观。  五层《恐龙的故乡》专题展厅为突显挖掘过程的真实性,将实物标本与生态复原场景有机结合。有世界上最早发现的恐龙蛋,有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全世界最大的窃蛋类恐龙“二连巨盗龙”,还有“完美巴彦淖尔龙”以及指甲清晰可见的“精美临河盗龙”,更有恐龙足迹载着亿万年的尘埃向游客走来。  在完善充实中升级“自然课堂”    自治区布小林主席来馆视察工作时提出“自然博物馆是一本教科书,要让广大游客群众、学生学者来这里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建成投入使用的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本着服务群众的宗旨免费向全社会开放,为自治区及全国人民了提供参观、旅游、学习的平台。中小学的科普教育从课本上走入大自然;各地游客到内蒙古旅游可先到自然博物馆筛选自己的旅游线路;专家学者可对馆内特色标本进行研究从而带动自然资源的科普工作;内蒙古群众又多了一处集吃、喝、游、购、娱一体的文娱场所。  打造“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突出、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建设目标。目前,馆内已设置医务室、母婴室、残疾人卫生间等便民设施,待尽快完善餐饮、特殊人群服务、儿童互动娱乐等相关配套设施后,该馆将启动科普教室及开设科普课程,让内蒙古儿童也享受到其他发达城市自然博物馆给予的待遇。在试运营期间,馆内各项管理运营工作正在逐步完善,进馆入口将增加导览指示牌,并通过工作人员引导参观;馆内加大讲解力度,增设团队预约讲解服务;与电梯供应企业协商提供驻场维修服务;通过学习考察全国同类博物馆研发文创产品;展陈内容将随着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填充丰富。  今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将踏上现代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里程,游客在未进馆前,只需在移动设备登录即可进入页面游览各展厅,进馆后手机装入APP便可戴上耳机听导游讲解,博物馆内所有设备将实现中控系统开启,所有藏品进行信息化管理。在国内自然博物馆的序列中,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虽然刚刚面世,但这里拥有独特的“蒙古高原记号”,成长的方向是“泛北极圈”的一流自然博物馆,随着各项工作的优化推进,该馆将会吸引更多俄罗斯、蒙古等国际游客来馆参观。  笔者后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思想的一大成熟。面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肆意索求,大自然不断以各种方式发出警告、进行回击,让人类对大自然心生敬畏是建设自然博物馆的题中应有之意。面对浩渺苍穹的宇宙,人类要懂得时常去亲近自然,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眼睛要到达,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也要到达。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完整地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建设过程是白手起家的干事创业精神和奋勇向前的蒙古马精神的一次无缝融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是北疆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实践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把祖国绿色万里长城的影子投射到了每位游客心底。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