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地质奇观

浏览次数:554  发布日期:2008-11-03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遗迹和化石

  张成媛

编者的话:

丝绸之路是国家旅游局对外重点推介的9条热点旅游线路之一,也是我国最具吸引力的主题旅游线路。有“丝绸之路黄金路段”之称的甘肃省,自古即为东西方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古老的丝绸之路从东到西横贯甘肃省全境,沿途撒满了璀璨的自然、文化珍宝。甘肃丝绸之路旅游线路由天水出发,途经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最终到达敦煌。游客在这条旅游线上,不仅可以参观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长城、阳关、玉门关、麦积山等一批世界级的旅游景点,也可观赏到巍峨连绵的祁连山雪峰、荒凉浩瀚的大漠戈壁、神奇怪异的雅丹地貌、夕阳西下的沙漠驼队、永不干涸的一湾碧泉,可以在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欣赏到世界上最精美、最珍贵的古代壁画和雕塑,可以登上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追寻历史的记忆。下面就向你介绍甘肃丝绸之路一些经典的地质景观。

天水麦积山

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其中以麦积山石窟最为著名。麦积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石窟始凿于384年,历经十多个朝代1500多年的开凿续修,已成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现有洞窟194个,泥塑和石刻造像72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尤以泥塑艺术见长,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馆”。麦积山的泥塑生动优美,石雕技艺精湛,壁画古朴素雅,不论足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隋唐的“丰满圆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温婉可亲,极富生活气息,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麦积山这种“形神兼备”的传统技法,充分体现了其上集六朝精华,下启唐宋新风的民族艺术魅力,不愧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的艺术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体现了我国艺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传统手法,赋予作品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作品上彩不重彩,或者直接用素泥表现佛像质感的独特手法,也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麦积山景区内松竹丛生,清流遍地,山峦叠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麦积山春来一片苍翠,夏日山花烂漫,秋季白云红叶,冬天王树琼枝,颇有四季皆景的南国风光。“麦积烟雨”为天水十景之一,那如仙如幻的美景使游人为之陶醉。

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敦煌城南。山体由流沙堆积而成。它像金子一样灿黄,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凤凰一样美丽!它东起莫高窟,西止睡佛山下的党河水库,绵延40多千米,南北广布20多千米,最高处海拔达1715。远远望去,峰峦高低起伏,如刀削斧劈,景色额丽,蔚为壮观。

鸣沙山是怎样形成的?为啥发出锣鼓声?这是敦煌自然景观中的又一个谜。相传很久以前,鸣沙山是苍郁茂盛的青石山,月牙泉畔神庙多,每逢庙会都要唱戏敬神。有一年正月十五闹社火,泉畔社火队云集,锣鼓喧天。不料,惊动了瀚海沙漠中的黄龙太子。黄龙太子凶猛残暴,吼叫一声,立马黑风四起,积沙如山。这晚,它难耐寂寞,偷跑出来看社火,看到精彩处,激动得大声叫好。霎时飞沙倾泻,一座沙山平地而起,将所有的人全压在黄沙下面。黄龙太子自知罪行深重,回去也无活路,便一头撞死在青石山上。从此,月牙泉前后都有了沙山,山底下的无数冤魂便经常敲锣打鼓诉说他们的不幸遭遇。直到今天,当地人还说:“后山响,轰隆隆;前山响,锣鼓声。”

对于鸣沙山的鸣响之谜,古人难以理解,只好用传说故事来解释。进入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人们对此谜进行了科学的探究和推测,有观点认为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

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在鸣沙山中,却能看到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这就是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

有人说,月牙泉像一位绝世佳人的眼睛——是那样的清澈、美丽、多情;有人说,月牙泉像位窈窕淑女的嘴唇——是那样的神秘、温柔、诱人;有人说,月牙泉是一牙白兰瓜——是那样的碧绿、甘甜、晶莹。其实,月牙泉最像初五的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泉水清澈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是当之无愧的沙漠第一泉!

月牙泉内游鱼成群,岸边绿草如茵。据传,这里的鱼称“铁背鱼”,能医治疑难杂病;草称“七星草”,有催生壮阳作用。据说,吃了这里的鱼和草,可以长生不老。因此,月牙泉又称为“药泉”。

月牙泉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50余米,泉形酷似月牙,四周是高耸的沙山。它的神奇之处就是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

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主要是以风蚀地貌类的雅丹地貌为主。从卫星照片及区划图上可以明显看出,整个区域划分为南、北两个大区。其中,北区集中连片,以雅丹地貌为主,总体近南北走向;南区以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柱等为主,分布相对分散,总体呈东西走向。

走进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宛如进入了一座神奇的自然迷宫,一座座土丘隆起成荒漠,峰回路转,各种造型的雅丹地貌变幻出不同的姿态,有的像乘风破浪的大型舰队,在大海上鼓帆远航;有的像无数条蛟龙,在大海中翻滚腾舞穿梭游戏;有的似亭台楼阁,争奇竟异,变化无穷,气象万千,引人入胜,令人惊叹。一座雅丹地貌就是一座巧夺天工的自然雕像,一座雅丹就是一件迷人的景观,让观者流连忘返,令人匪夷所思。

除雅丹地貌外,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内还有其他类型多样、造型奇特的风蚀地貌。园区南部较为多见的风蚀谷与风蚀残丘,其形成是由于暴雨把地表侵蚀成很多沟谷,然后风再沿着这些沟谷吹蚀,暴雨与风多次反复侵蚀,谷地逐渐扩大加深发展成峡谷,称为风蚀谷。另外,部分风蚀残丘由于其砂泥层中垂直节理特别发育,又经过多次暴雨的反复切割与风蚀作用,松软的沙土石被卷走,原来块状的岩石被切割成一条条的石柱,成为风蚀柱。这些风蚀柱让强风又刀刻斧凿般地雕成一个个似物似人、似禽似兽的造型,千姿百态,惟妙惟肖。风蚀柱受风特别的磨蚀作用,靠近地表的地方,气流中携沙量多,磨蚀作用强,使其下部凹进同部突出,再进一步发展成蘑菇状,成为风蚀蘑菇。风蚀柱的根部也常常由于风的吹蚀作用而形成的凹坑,成为风蚀洼地。散布在地表的卵石或砾石,在风沙和相互间的作用下,可以被磨蚀成多个磨光面,而且边棱清晰鲜明,造型奇特,这种石块称为风棱石。风棱石的形成非常奇妙,嵌在泥质物中的卵石由于泥质物被蚀去而裸露,其上部先受磨蚀,形成光滑面,后来卵石滚动,另一部分又受磨蚀,形成另一光滑面,类似作用多次进行。另外,风棱石也可以是由于风向变化,卵石从多个方向受到磨蚀的结果。在保护区内各种各样的风棱石随处可见,很有观赏价值。呈北东向展布于保护区的西南部的纵向沙垄地貌的形成,是由于在和缓起伏的沙地上,地面无障碍,向阳的缓坡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强烈加热,形成上升气流,背阴的气流来补充,在单向风的作用下形成以单向风为轴的螺旋流,向前推进,风从低洼处将砂粒吹向高处堆积,成为纵向沙垄。另外,由中更新世湖泊相沉积物中发育的各种沉积构造如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波痕、泥裂等地貌,作为很好的沉积学研究资料在园内散点分布。

在保护区内大面积分布的黑戈壁(砾漠),在国内甚至亚洲中部地区也是很少见的,与保护区内各种土黄色的中更新世风成地貌浑然一体,颇为壮观,具有极大的保护价值。

(2008.10.11,中国矿业报,B4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