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民在全国浅层地热能和地热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

浏览次数:697  发布日期:2009-09-01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强力推动浅层地热能开发

熊建平崔德文等出席

记者丁全利    梅报道,830~31日,国土资源部在天津召开全国浅层地热能和地热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节能环保的工作要求,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浅层地热能与地热资源开发管理的主要任务、思路,推动浅层地热能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又好又快发展。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出席并讲话,天津市副市长熊建平致词,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崔德文出席。

汪民说,部党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徐绍史部长要求尤其要突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这一重要工作,将加强浅层地热能与地热资源评价、规划和开发利用,作为节能减排的新兴产业予以支持,完善措施,强力推进,尽快形成新的局面。汪民在会上简要回顾了我国浅层地热能与地热资源开发取得的积极进展,他指出,多年来国土资源部门就地热资源和浅层地热能勘查、开发、规划与管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总体来说,我国浅层地热能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各地越来越重视,开发范围不断扩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技术设备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势头很好,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谈到下一步工作任务,汪民强调,下一步浅层地热能和地热资源管理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摸清条件、统一规划;大力推进、强化监管;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有力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调查评价,加强统一规划,严格管理,主动服务,强力推动浅层地热能开发,大力推进地热资源合理利用。

一要提高认识,加大支持与管理力度。地热资源是十分宝贵的环保型能源,只要开发得当,可以永续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开发通常都在地下恒温层以下,利用的仍然是地下热源,本质上仍属地热资源。浅层地热能和地热资源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潜力,尤其是浅层地热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人类正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我国正面临节能解排的巨大压力。大力发展浅层地热能产业,促进地热资源合理利用,对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减轻能源供应压力,尤其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一定要以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深刻认识浅层地热能与地热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将这项工作作为保障和服务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切实抓细抓好。

二要加快勘查评价的步伐。力争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查明我国区域浅层地热能与地热资源赋存与分布,开展潜力分析,完成区域浅层地热能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区划,提出区划意见,建立全国浅层地热能与地热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具体开展以下主要工作:一是开展全国重点省(区、市)地热地质调查,评估地热资源量,初步摸清全国重点地区地热资源的家底。二是开展全国主要地热田勘查,查明主要地热田地热资源形成条件等,评价我国主要地热田的地热资源和开采潜力。三是开展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四是建立地热监测网。五是开展干热页勘查与研究。六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三要明确开发利用的原则。总的说,应以不超采、不发生地面沉降、区域水位下降、生态恶化、热污染、水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为基本原则。地热开发必须遵循以下要求:一是总量平衡。对于地热的开采,要树立是开采热能而不是开采地下水的理念,水只是热能的载体,要保持热能的永续利用,就必须保持热能的均衡循环。因此地热开采和回灌必须同步进行。对浅层地热能开发,必须坚持先做热储评价,坚决防止过量开采,防止后期开发出现一系列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二是合理布局。三是坚持多级利用。

四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浅层地热能和地热资源是一种洁净的矿产资源,适宜大力开发,但是地热开采是一个复杂的扰动地质环境的过程,开发不当,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针对地热资源和浅层地热能开发的各个环节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要严格遵守《矿产资源法》,严把采矿许可关;要编制开发利用规划;要建立地热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制度;要强化年检制度;要加强“中国温泉之乡”评定工作。

熊建平说,天津的地热资源开发为招商引资、环境改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开发旅游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不断发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经济社会建设的保障作用,不断地以新思路新举措来加强地热资源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地热资源勘查利用和管理水平。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建设部等部委的代表,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分管厅领导及地环处、地热处负责同志,中国地调局及有关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北京市国土局、河北国土资源厅等作大会交流发言,会上还举行了天津市东丽区为“中国温泉之乡”授牌、揭碑仪式等。

 

                                                                转自国土资源网 2009831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