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一下雨,这一片都是黑煤水、黄煤水,条件差得没法说。现如今,你再看,雨后一片片的麦苗绿油油的、油菜花黄灿灿的,山村美景够美吧。”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崔村沟党支部书记杨东山指着去年竣工并通过验收的鹤山区崔村沟矿山环境治理项目高兴地说。
这是鹤壁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为群众带来的福祉。“像崔村沟这样的项目,鹤壁市还有7个。不敢说其他的项目都比这个好,但都有特色,很有成效。”鹤壁市国土资源局资源科科长耿百鸣对笔者说。
矿山地质环境曾经是千疮百孔
鹤壁市位居河南省北部,以往该市矿业辉煌发展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受利益驱动,矿山地质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伤痕累累的矿山地质环境令人触目惊心:全市露天采矿场最多的时期达到200处,破坏占用土地3248.95公顷,其中耕地达1851.2公顷;诱发了大量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其中煤炭集中的山城区和鹤山区,因井下开采导致采空区面积达到36.854平方公里、塌陷区达到41.3平方公里;地裂缝达到8条,其中3条为大型规模、5条为中型规模,全部分布在煤炭区;矿区含水层遭到破坏,每年的矿坑水排量达到2452.8万吨,使矿区地表水受到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矿区水环境不断恶化。
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先从规划入手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鹤壁市国土资源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有关科室,摸清矿山基本情况和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查明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鹤壁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专门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鹤壁市矿山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该局一方面积极申报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另一方面把科学规划摆在了更加重要的地位来抓。结合鹤壁实际,该局制定了《鹤壁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鹤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鹤壁市矿山地质环境划为重点保护分区、一般保护分区与重点预防分区,有计划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工程,努力实现全市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保证治理资金每一分钱都花得合理、用得高效
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鹤壁市国土资源局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确定施工单位,在招标方案制定、代理机构选择、资格审查等关键环节,采取纪检、检察、财政、国土联合办公、集体研究的方式公开招标。
为保证项目资金安全高效使用,鹤壁市采取了国土、财政两个部门互为监督、联合审拨的资金管理方式。工程建设按进度进行拨款,施工企业的请款事项经监理及业主代表认可后,同时报请市国土、财政部门审核。两部门指派人员会同专家组,对请款事项深入项目现场逐项核实,工程质量合格、数量准确的,方予拨付工程款。所有项目资金自觉接受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保证了每一分钱都花得合理、用得高效。
群众积极支持,参与对治理项目的监督
鹤壁市的矿山环境治理工作,除了施工单位的高质量建设,还有辖区政府及主管单位、有关职能单位的大力支持,尤其得到了项目所在地广大农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
崔村沟煤矿区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在选址申报前,鹤山区国土分局与有关专家邀请崔村群众代表一道现场勘察,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基础资料,分析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初步规划方案形成后,召开由群众参加的论证会3次,召集企业和群众代表征求意见35人次。在治理工作中,该村3名群众代表对每一项工程、每一个环节,乃至原料质量都参与审查监督。
“鹤壁市的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已走过了七年的历程,争取到位资金2046万元,落实了8个国家、省级投资治理项目,绿色矿山、和谐矿山的成果非常明显。”鹤壁市国土资源局主管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人员说。
环境美化了,群众的心里舒坦了
随着8个治理项目的陆续完工并发挥作用,鹤壁市的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填埋废弃矿井60多对,治理护坡1.5万立方米,挖填土方31.55万立方米,清运矿渣12.8万立方米,植树5.5万株。矿坑被填平了,废弃物不见了,矿井水害治理了,地表污染消失了,山变绿了,矿山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在矿山环境治理前,有些采矿区的开采边坡角度很大,甚至超过70度;废渣堆像一座座小山,极易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人为性地质灾害隐患大大减少。
在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鹤壁市国土资源局始终从维护群众的利益出发,工程中修建生产路和生活路12.06公里,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恢复林地和耕地661.23亩,美化了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尤其是鹤壁煤业(集团)一矿两个矿山环境治理项目,修建了一处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成为附近群众娱乐、休闲的好去处。隐患消除了,难题解决了,群众心里也舒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