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能 资源与绿色兼顾 宫莉 2023-09-11 09:20

浏览次数:79  发布日期:2023-09-11  分类:综合信息
——黄金行业头部企业谈高质量发展路径

国内黄金行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难题?行业头部企业的老总们是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的?他们将以什么样的理念带领企业不断前进?9月,世界黄金行业共赴“沈阳之约”,旨在为推进黄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共商良策。

2023世界黄金技术大会暨中国黄金行业全产业链创新论坛现场

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科技进步是黄金行业实现飞跃发展的推动力。每一次黄金行业的大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创新、技术的革新和设备的更新。”在2023世界黄金技术大会开幕式当天举行的2022年度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和大会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上,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进再次提到科技创新对黄金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事实上,科技创新曾持久为黄金行业全链条发展赋能。

近年来,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国内黄金行业全产业链都在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推力下乘势发展。移动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黄金行业深度融合,使黄金行业智能化成为可能。深地黄金资源安全获取、高效利用、清洁低碳等技术的探索、研发与应用,使黄金开采绿色化。新型黄金材料在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完成了黄金资源应用的高端化。跨领域、集成化的协同创新模式,横向覆盖多学科多领域、纵向贯穿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了产业创新机制的网络化。而黄金头部企业积极融入全球黄金技术创新网络,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努力开拓全球黄金市场,也在以诸多成功案例擦亮行业国际化的标识。

但将国内与国外黄金技术发展水平细细对比,差距体现在产业链条上的若干环节。作为国内黄金行业发展的掌舵人,卢进也不无忧虑,“从国际上看,在地质领域,已提出了利用数据和模型双驱动的人工智能矿产资源预测方法;钻探实时三维可视化软件已经问世。在采矿领域,矿山机械化程度高,液压采掘设备、遥控设备已成为基本装备,矿山开采无轨化、数字化、智能化已有不少成功典范,正向无人采矿推进。在选冶领域,选冶自动化控制水平较高;难处理矿石资源除常规处理工艺外,广泛应用压力氧化技术;巴里克成功实现硫代硫酸盐提金工艺的产业化应用。在环保领域,含氰废水、氰渣无害化处理取得许多积极成效。在贵金属材料领域,美、德、日等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新产品转化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市场占有率日益提高。在技术标准方面,美欧等地区企业较早制定标准化战略,主导着绝大多数领域的国际标准话语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矢志创新才能始终保持强大的竞争优势。”卢进表示,科技创新既是增强黄金行业内生动力和活力、实现黄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黄金行业转型升级、破解产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措施,又是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赢得黄金行业高质量未来、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针对行业发展,卢进认为,要坚持自主创新,练就“杀手锏”,着力攻克金铜等战略性矿产资源找矿、深部黄金资源安全高效开采、黄金矿山智能化等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打造创新链,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巩固产业链,以金融为纽带优化资金链,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提升人才链。

“在未来,黄金资源的创新应用也必将不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卢进强调,要增强科技创新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更好推动黄金科技创新与黄金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资源可持续才是行业“王者”

“从全球矿业发展的现状看,矿产资源在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寡头垄断供应明显。这增加了矿产品供应的困难和风险。”赤峰黄金联席董事长吕晓兆表示,近期,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颁布相关法案,以保障自身关键金属供应为名,实施出口管制,限制投资,导致了全球矿产品贸易再次陷入紧张。近期,非洲大陆部分地区冲突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严重影响了关键矿产的生产、运输和贸易,极大限制了矿产资源生产流通。

关键矿产产业链、供应链中断的风险不断增加,也再次提醒“资源为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消耗了全球40%~50%的矿产资源,但是大部分矿种自给率很低,50%以上的矿产资源依赖于海外,怎么提高自给率,这是我们矿业人应该考虑的事情。”这是资产、营收、市值均超3000亿元,30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000亿元,《福布斯》和《财富》双“世界500强”的黄金行业巨头——紫金矿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近些年,紫金矿业围绕如何保障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提升资源利用率、加速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布局在不断努力。山西紫金、多宝山铜业、巨龙铜业……近年来紫金矿业靠自主勘查新增黄金318吨、铜708万吨,在国内矿产资源增储方面颇有斩获。目前,紫金矿业已拥有铜资源量7372万吨、金资源量3117吨、锌资源量989万吨,均居全球第8位;碳酸锂资源量1215万吨,居全球第9位。其中铜资源量相当于我国总量的一半以上。

“破解资源问题的关键是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交流,以此实现全球范围的矿产资源优势互补。”吕晓兆表示,“赤峰黄金相当部分的优质资产布局在国外。”他表示,要通过合作,充分发挥全球各国各地区的资源、技术、装备、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全球范围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红利释放。

“矿业行业有句话叫‘得资源者得天下’。实现地质科研、地质探矿突破,是黄金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招金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乐译介绍,2011年至2015年,招金矿业在海域探矿实现重大突破,瑞海海域金矿累计探得储量560多吨,是目前国内探明的第二大单体金矿,为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加大地质科研投入,通过绿色勘查勘探手段实现资源安全是‘保饭碗’的头等大事。有了资源做保障,矿山企业走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之路就有了底气。”王乐译表示,招金集团2023年开始实施“地质科研探矿3年行动计划”,在重点成矿区带上继续加大地质科研投入,力争3年内新增金金属量130吨以上。

绿色低碳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探寻“双碳”目标下黄金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之路,是此次“沈阳之约”的重大主题之一。

黄金行业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点行业。2022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确保2030年前有色金属行业实现碳达峰”。

中国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大型黄金企业境外矿山实现矿产金产量51吨,同比增长32.1%;2023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原料产金65.4吨,同比增长17.5%。这也意味着,黄金产业正在逐步成长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力。

围绕全球“碳中和”视角下的黄金行业国际绿色竞争力,招金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乐译表示,从国际格局来看,全球“碳中和”带来了全新的国际绿色竞争环境。绿色竞争将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侧重点将向绿色低碳领域不断倾斜,持续扩大绿色技术授权转让市场,并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作为提升竞争优势的重点方向。从国内情况看,针对绿色低碳发展,国家层面已经分行业分领域做了详细部署。

“就黄金行业来说,绿色低碳发展是黄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王乐译表示,“中国黄金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绿色竞争将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黄金企业走向海外,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他建议,黄金企业应努力制定“碳中和”战略规划,合理布局企业减排路径,开展绿色技术研发升级,提高与绿色产业的上下游合作力度,推动绿色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全面打通。科技创新是面向“双碳”目标转型的第一动力,全行业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突出融合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坚持系统观念,妥善处理好科学合理的长远目标的‘远’和行之有效的短期计划的‘近’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长期大量的资金资源投入的‘舍’和未来更好发展的‘得’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之下追求的‘快’与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慢’之间的关系。”他表示,黄金行业要以长远眼光努力在更大棋局上落子布局。

“矿业行业大力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特别是把‘推动数字技术赋能采矿行业绿色化转型’作为矿山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需要矿业行业借助现代化智能技术,推动资源开发方式深刻变革,实现安全、绿色、智能、高效发展。”山东黄金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李航认为,智能矿山建设是矿业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重要支撑。

他表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快速发展,国内黄金行业加快了智能化在矿业领域技术装备和运营管理中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实现了地质建模、开采过程三维数字化、采矿装备大型化和部分装备智能化,以及采选运营集中管控,一线作业人员少、生产效率高、安全事故少。但从国际视角看,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呈现出大国竞争品类高度重叠、地缘布局角力明显、资本争夺加剧、资源保护主义抬头等新趋势,全球黄金行业正面临产量增长停滞、投入成本上升等情况,这都增加了黄金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要破解这些发展难题,企业需要坚持智能化的发展思路,加快矿山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进程,建立“数据+业务”管控新模式,以实现“少人化、无人化”的安全高效发展、高效的资源配置及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推动黄金行业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