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追求 创新的律动浏览次数:415 发布日期:2006-07-06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庆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暨张宗祜院士八十华诞这 就 是 你50年是一个梦,50年是一段情,50 年是一片忠,50年是一捧果。你——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简称:水环所IHEG)始建于1956年,50年的风云历程打造了一个全国惟一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你已成为全国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评价的科技支撑和技术发展核心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的专业编图中心。你的宗旨——“开展水工环地质研究,促进地质科技发展”。你的使命——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着力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的研究;推动水工环学科创新体系的建设。你的工作重点——研究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带有普遍性、关键性、战略性、公益性和区域性的水工环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你的开创性贡献——区域水循环、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黄土与全球变化、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下水微生态学、专业编图等宽泛领域。你为国土资源的开发、整治、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战剑所向,乾坤落英。你的麾下,精英列帐,将士雄勃。230余名的在职职工,拥有2名院士,5名博士生导师,150多名中高级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全所职工总数的85%。有了这支充满创新能力的队伍,你才在水工环地质事业中攻城掠地,创造辉煌。在你的事业的殿堂里,有特色鲜明的“品牌”——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土环境地质研究中心,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都设立于此;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也落户于此。你的卓越不仅仅反映在你已拥有了一大批市场准入的专业资质证书——国家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甲级工程勘查证书、甲级环境工程设计证书、甲级地质灾害评估证书……更重要的,通过50年的积累和发展,你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水工环科学技术优势和竞争力。你先后承担和完成的国家、省部级项目和重大科研攻关项目1000余项,其中200多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你先后与4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主办或承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培训和野外地质考察,你把“中国歌”唱到了世界。当50年走过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啊,这就是你。本版刊登的就是你成果海洋中的一束浪花。地 热 “热” 起 来 了——《我国典型农业区地热资源评价》项目简介“七五”期间,本所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中的地热资源的勘查与研究工作,共包括两个部分:一、秦皇岛地区地热资源评价自1986年至1990年,研究人员就秦皇岛地区的地热地质背景、地温场特征、热储结构与性状、热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等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编制出“1:20万秦皇岛地区地热地质及地热资源分布图”和报告插图,提交了资源计算成果表、水文地球化学测试成果表、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土壤微量元素测试成果表等科技成果。研究人员在了解地热地质背景与探热规律的基础上,详细地论述了研究区地下热水的形成条件、赋存规律,地下热水类型及其分布状态,对研究区地下热水资源的利用现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做了概略的介绍,指出合理开发利用后将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地下热水资源保护的建议。二、天津市天岭子地热田地热资源评价自1986年至1990年,研究人员就天津市山岭子地热田的地热地质背景、地温场特征、主要地下热水储层的水文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热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等,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编制出山岭子地热田地热地质图、第三系热水水化学图、地热资源分布图等系列图件及研究报告。本研究对该热田的地热地质背景、热储结构与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该热田地下热水的形成、赋存条件及其运移规律,建立了热储水文地质模型,较详细地论述了研究区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对本热田地热资源进行了计算与评价,并对热田地下热水利用现状、社会经济效益作了论述和评价,指出本区的地下热水资源已具备开发利用条件。专家点评:本研究在充分分析研究两个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法相结合,研究了热储特征、地下热水的水化学场、渗流场特征,并进行了地热资源评价,制定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为我国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矿 区 水 害 有 治 了——《中国固体矿床的水文地质特征与勘探评价方法》项目简介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在世界范围属最复杂的。矿山的突水淹井事故多,水量大,查其原因,多数是未查明水文地质条件或涌水量预测不准造成的。除水害外,因采矿排水而引起的岩溶地面塌陷、突泥、涌砂、供水水源被破坏、地下水污染、矿山热害等地质灾害也相当严重。因此,研究我国矿床的水文地质类型,及其勘探和评价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所负责的《中国固体矿床的水文地质特征与勘探评价方法》已形成专著。研究人员根据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固体矿床水文地质类型进行了划分,以不同影响因素划分出区、类、亚类及型。对不同类型的水文地质特征、开采时产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和叙述,并提出了适合于每种类型的勘探和评价方法。矿坑涌水量预测是矿区水文地质工作重要的一环,在这里专门分析研究了我国许多矿区涌水量预测不准的原因,结合实例研究介绍了现代模拟方法在矿坑涌水量预测上的应用。专家点评:该项研究成果在学术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岩溶充水矿床的研究上居国际先进水平,对水文地质工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项研究成果用于指导矿山的水文地质工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洲 际 水 文 地 质 图 的 空 白 填 补 了——亚洲水文地质图(1:800万)编制简介随着国际间学术交流的不断开展,国际上洲际水文地质图的编制从上世纪70年代陆续开始,惟有亚洲是空白。上世纪90年代初,为迎接在我国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本所开始编制“亚洲水文地质图”以全球水循环的观点,建立起亚洲大陆地下水与周边洋系、地理纬度、气候水平分带和地势垂直分带的关系,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大陆水循环规律紧密结合起来,分析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运移规律,开创了水文地质编图的新思路,增加了岩溶水这一地下水类型,对地下水类型的分类具有重要补充意义。专家点评:亚洲水文地质图的编制,填补了国际上洲际水文地质图中亚洲地区的空白。该图显示了亚洲许多鲜为人知的边远地区的信息,显示出我国水文地质界的科学研究水平,增进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对国际水文地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修 复 化 肥 污 染 有 “门” 了——《污染水体和地下水的原位微生态修复技术》项目简介农业肥料的超量施用,已危及地表土体和地下水的安全。大量未被农作物吸收的氮素化肥,经微生物硝化作用后,以硝态氮;的形式进入土体和地下水,造成了大面积污染。由本所承担的“污染水体和地下水的原位微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项目,是国家高技术应用部门发展项目。研究人员通过两年多的试验研究得出结论:土壤、包气带是氮素循环转化的重要场地,也是氮素污染进入地下水的主要途径。研究人员通过对试验区的土壤和地下水样品进行菌种、菌群的培养分离,选择出最佳菌种、菌群。然后利用它们对试验区的土壤和地下水含水层的污染进行微生态修复,一般在2~3天可将硝态氮降解为零。试验结果显示,利用原位微生态修复方法,不仅在原位有效地修复了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而且还增加了土壤的肥力,且无负作用,这对修复污染土体、保护地下水资源和农作物增产都具有重要意义。专家点评:应用微生态理论开发出的修复方法,为解决农业肥料大面积污染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经验和技术支撑,对我国农业化肥污染土体和地下水的修复,提供了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该方法不产生二次污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地 下 水 家 底 摸 清 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项目简介我国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4年完成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干扰,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地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轮的评价结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因此,重新评价地下水资源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由本所作为技术负责单位完成的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包括四部分内容: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编制《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建立中国地下水资源数据库系统。本次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用动态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变化规律及其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对地下水深层承压水的可开采储存量及其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也是本次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开拓了新思路。地 灾 防 治 信 息 化 了——《地质灾害信息处理与决策支持系统》项目简介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时代,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地质灾害信息处理与决策支持系统”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的专题研究成果,是以GIS技术支持的、以解决地质灾害信息处理及决策支持相关技术问题的专题应用型信息系统。内容包括:地质灾害信息处理系统、空间区划与时空分析模型、空间数据库实体等,实现了空间数据库、信息管理与空间分析模型的有机结合。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从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角度出发,描述了地质灾害的数据对象对其数据结构形式,建立了地质灾害标准数据模型,制定了一套数据采集标准及相应的数字制图标准。建立了各省及全国环境地质调查信息系统,为国家制订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了宏观决策依据。专家点评:该项成果的创新对建立地质灾害领域数据库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为地质灾害的综合评价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提高地质灾害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 北 平 原 地 下 水 可 持 续 利 用 有 方 向 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项目简介50年来,地下水对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地下水开采量增大、部分地区超采严重及气候干旱的共同作用下,华北地区内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产生了地面沉降、咸水界面下移、地下水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评价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调蓄能力及生态环境功能,为华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依据。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采取和收集地下水同位素样近400个,通过对地下水中微量元素分布规律的分析,初步得出华北平原地区地下水为1963年以来补给的地下水。研究表明,目前华北平原自流水区已消失,深层地下水低于海平面的范围约76732平方千米;地下水超采量大,而且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项目报告称,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总体超采与局部仍有潜力并存。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积极开发利用具有较大潜力的浅层咸水、微咸水资源,适当调整或压缩开采深层地下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和水环境条件的改善。专家点评: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和引起的环境问题,对地下水资源和环境功能、调蓄功能以及地下水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初步建立了地下水资源动态评价系统,为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规划、环境治理规划、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宁 夏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模 式 研 究 破 题 了——《宁夏地下水、地热资源评价与生态环境建设示范》项目简介1999年8月,中国地质科学院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联合开展《宁夏地下水、地热资源评价与生态环境建设示范》项目的研究,旨在科学、系统、合理地对宁南干旱带地下水资源、地热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和开发,提出适宜的生态建设模式。该项目设5个课题:宁南水资源综合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宁夏河套灌区灌溉方式优化配置实验示范研究;宁南典型地区生态环境调查与生态建设模式;宁夏平原特色农业地质背景调查与利用研究;宁夏地热远景调查与银川平原地热资源评价。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应用基岩裂隙水新理论,总结了区域地质构造对地表水、地下水分布的控制规律;在查明了宁南地区南下水时空分布规律和地下水补径排关系的基础上,首次将该地区的地下水划分为九大系统,并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全面评价;建立了示范区地下水流模型和多目标优化管理模型,开展了井渠灌溉优化配置方案模拟研究;首次将地质调查方法引入宁南地区生态环境研究之中,系统开展了生态环境建设模型研究。该项目的完成,为研究区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专家点评:该项目全面地评价、区划了宁南地区水资源,指出了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科学地规划了宁夏平原地热资源;实事求是地划分了银川平原、卫宁平原枸杞、葡萄的农业生态地质模式。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宁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当地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2006.6.15《中国矿业报》A4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