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塌陷区 今日“菜篮子”

浏览次数:613  发布日期:2006-11-21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淮北市采煤塌陷地复垦记  赵黎明    孙露露安徽省淮北市是以煤电产业为主的能源城市,也是受采煤塌陷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据了解,淮北矿区自1958年开采以来,累计塌陷土地25万亩,农业生产基本条件遭到严重破坏,人均占有耕地大为减少,一些农民甚至无地可种,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安定受到一定影响。为改变这种状况,淮北市实施了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市已治理塌陷区面积13.06万亩,治理率达到54%,新增耕地6.3万亩。走近秋日的化家湖,清澈的湖水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涟漪。“真的难以相信,小时候熟悉的化家湖又回来了”。在外打工的小杨好几年没有回家了,如今站在水库边感慨万千。作为安徽省淮北市的重点生态工程,经过深挖、引水和改造,化家湖不仅恢复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2005年时的蓄水量就达到了设计的1300多万立方米,水域面积达6000多亩,得以重现青山碧水的生态景观。化家湖的美景再现得益于淮北市对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动力之乡”,采煤造成的塌陷地累计达25万亩安徽省淮北市是一座以煤炭、电力生产为主的能源城市,境内有淮北、皖北两大矿业集团。建市以来,全市累计生产原煤3.8亿多吨,电力700亿度,有力的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被誉为华东地区的“动力之乡”。煤炭、电力行业的生产优势,也带动了全市纺织、化工、酿酒、建材等行业的发展。然而,作为矿业城市,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淮北市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自1958年开采以来,全市累计塌陷土地达25万亩,涉及26个乡(镇)的135个行政村,农业生产基本条件遭到严重破坏,25万多农民因此无地可种。塌陷区内地貌变形,土地荒芜,房屋倒塌,桥梁断裂,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安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1988年起,淮北市委、市政府依照“科学、有效、治本、重振塌陷区经济”的原则,坚持以“复垦、造地、增粮、增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宗旨,不断加大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采煤沉降区的工作力度,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根本目的,对全市现有的塌陷土地进行综合研究和治理,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利用综合治理模式,获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科学规划,开展以土地复垦为中心的塌陷区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土地、生物、地质、农业、水利、环保等多种学科。为了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确保高起点,淮北市经过充分论证,确立了土地复垦利用的主导思路,突出表现为“坚持六条原则,处理好六个关系,注重五个结合。”具体来说,一是坚持依法治理的原则,处理好复垦与权属的关系。在严格遵循《土地管理法》和《土地复垦规定》的前提下,坚持谁投资开发,谁使用受益。二是坚持统一规划的原则,处理好统一规划与分区治理的关系。结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设立在该市的采煤塌陷地复垦示范区项目,把全市塌陷区作为一个整体,由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制定规划,各区、乡(镇)按照统一规划,制定分年度实施的计划,分区治理。三是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处理好综合治理与单项治理的关系。每一个治理区必须按照立体农业模式,实行水、渠、田、林、路综合治理,种植、养殖、加工协调发展。四是坚持长远规划和分年度实施原则,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五是坚持冲天干劲与科学分析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三者之间关系。六是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调动各个层次的积极性,处理好方方面面利益的关系。在实施中,注意抓好五个结合,追求最佳的复垦效果。在治理上,把以植树、利草为主的生物护坡工程治理同砌石、堆土为主的土石方工程治理相结合,达到既节约资金、美化环境,又护地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治理质量的良好效果;在投入上,坚持中央、地方、集体、个体、信贷相结合,以集体为主的投入机制,走全方位投入、全社会治理之路;在管理机制上,坚持权力、技术、资金、物质相结合,强化“统”的功能和行政干预;在经营方向上,坚持“种、养、加”、“贸、工、农”相结合,走立体复垦模式,实现“一优二高”目标,促进复垦区经济良性循环;在发展机遇上,把土地复垦与国家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复垦活力。随着复垦工作的推进,环境在逐步改善,经济效益也在稳步提高。1995年,淮北市被设立为国家土地复垦示范区,淮北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大对采煤塌陷地复垦工作的重视程度,鼓励支持申报各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依托项目工程的实施对采煤塌陷土地进行综合治理。根据实际情况,编制了《淮北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了全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目标、任务和总体安排,划定了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6个重点区域、6个重点工程和22个重点项目。1995年至2006年,淮北市共申报20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经统计,项目实际总投资为7951.2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50万元;项目实际总治理面积33349亩,项目实施后形成新增耕地面积23849.6亩。经过不断努力,淮北市采煤塌陷地复垦走上科学轨道。目前,以土地复垦为中心的塌陷区综合治理正在全市矿区全面推开。为了打造美丽的生态家雷锋,在重点生态工程实施的同时,准北市对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实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期实施,使破坏严重的矿山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与重建,并创造出具有淮北特色的塌陷区复垦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治理塌陷区面积13.06万亩,治理率达到54%,新增耕地6.3万亩,鱼塘4.62万亩,林业用地0.96万亩,其他用地1.18万亩。淮北市已连续11年被国家列入“土地复垦示范区。”昔日塌陷区,成为淮北人的“钱袋子”和“菜篮子”在复垦后的土地上,淮北人收获着希望的自豪。烈山区洪庄村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先后投资260万元兴建、扩建沼气站,全村800户人家都用上了沼气。他们种出的洪水牌草莓、黄瓜、番茄等无公害水果蔬菜在市场上十分走俏。2005的,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0%以上,利税增长40%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000元。丰富的农副产品有效地保证了市场供应,给社会安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1988年以来,淮北市副食品零售物价指数连续多年低水平运行,“菜篮子工程”建设连续8年获得全省综合一等奖。每年,他们还向北京、上海、合肥等大中城市提供大量的肉、鱼、禽、蛋和蔬菜,并与许多城市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昔日的塌陷区,现已成为淮北人的“钱袋子”和“菜篮子”。曾经的荒水、荒滩、灰场、石堆,如今已绿树成荫、花草遍地、畜禽满圈、鱼塘成方,已建成的水上公园还成为矿工、城镇居民的休闲场所。如今,淮北矿区被列为全国矿区生态示范区,全市已建成省百佳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村16个。随着塌陷区经济的发展,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特别是矿乡、矿镇关系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塌陷区人民一方面有了妥善的就业门路,经济上有了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复垦地——保护耕地——造福后代,淮北人在这条主线上探索、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6.11.8,中国国土资源报,3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