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入海通道是治淮的关键

浏览次数:493  发布日期:2007-07-31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访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哈承佑研究员 范宏喜7月8日至9日,淮河干流普降大到暴雨,9日淮河王家坝水位迅速攀升至29.22米、超过警戒水位0.08米,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国家防总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淮河防御洪水方案》,7月10日果断决定开启蒙洼分洪调度。截至7月15日,为迎接第三次洪峰,正式启用第九行蓄(滞)洪区,即洛洪洼行洪区。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和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研究员哈承佑提出:拓宽入海通道是治淮的关键。哈承佑说,7月13~14日,淮河干流洪峰开始进入江苏境内,洪泽湖是淮河分洪的最后一道关口。洪泽湖承转淮河中上游15.8万平方公里的来水,通常蓄水30亿立方米,其湖底高程为10~11米,高出大堤外里下河洼地4~8米,是一个典型的地上悬湖。由此可见,淮河下游的防洪形势不容乐观。里下河洼地守护着110万人口和180万亩良田,若遇水害,此地将陷入重难。7月12日,洪泽湖总入湖水流量为每秒10789 立方米,出湖水总流量为每秒11059 立方米,其中三河闸泄洪入江流量为每秒8450 立方米,淮河入海流量已加大到每秒2020立方米(设计泄洪能力仅为每秒2270 立方米)。哈承佑说,进入7月上旬以来,长江中上游也是暴雨肆虐,长江亦进入主汛洪峰期,长江也处在高水位、高流量阶段。淮河泄洪流量受长江高水头的阻挡,有可能使里下河洼地蒙受泄洪回水淹没之虞。哈承佑指出,据历史记载,淮河自宋、元以来, 700余年(1128~1885)被黄河侵夺,而黄河沙多水少,导致淮河入海通道被深深掩没,淮河没有入海通道的局面就此形成。上世纪1901到1949年间,全流域最突出的水灾有1916、1921和1931年三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先后发生1950、1954、1991年流域性大水。国家经过50年治淮建设,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已经初步形成了淮河流域防御洪水的工程体系,但是入海水道的排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虽然1953年建成苏北灌溉总渠,但设计排泄入海流量也不过每秒700立方米;2003年建成的入海通道设计泄洪能力为每秒2270立方米,二者加起来,不过每秒3000立方米,远远满足不了下游洪峰泄洪量每秒7000~10000 立方米的能力。哈承佑说,从2001年开始,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调查期间,参与调查的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和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地质调查院的科技工作者们曾经提出,经过淮河流域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战斗,应当进一步清理一下治淮多年值得推敲的问题。为此,他们建议,为保证淮河下游长治久安,急需拓宽淮河入海通道,可集中全力在苏北总灌渠和现有入海水道之间挖出一条新的河道,将入海通道的总宽度拓宽到1000米左右,保证百年一遇的洪水顺利入海,这是治理淮河和改变淮河下游多年来安贫苦耕落后面貌的关键。其次,近期以来,人们看到淮河流域中上游蒙受洪水大灾,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重大损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淮河洪水的另一个方面,淮河多年来遭受污染之苦,几乎王家坝以下干流和主要支流河道的水质遭受严重污染,水质只能达到Ⅳ类水的标准,有许多地方的人民守在淮河岸边竟然没有符合标准的饮用水。这次洪水的到来好比给淮河洗了一次澡,当地政府应当冷静地思考一下,对哪些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小造纸、小化肥和种种破坏水环境的企业,下决心一律给予关停,让淮河两岸的广大人民在洪水过后,回到庄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重新享受蓝天、白云、清水和沃土劳作的乐园。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