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三周年,我们践行着责任

浏览次数:525  发布日期:2011-10-26  分类:防灾减灾
     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地质工作者们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灾区地质调查开展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调查    “我们虽然不能制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但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调查灾害隐患,提供预防地质灾害的技术指导。这是地质工作者的责任。”地质力学研究所龙长兴所长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发生后,向前往地震灾区进行地质科学考察的专家们说的话。三年来,这些话语一直激励着我所科研人员,肩负着地质工作者的责任和灾区人民的重托,默默地、不辞辛劳、不分严寒酷暑,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为灾区的重建和规划,提供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正是为了这份责任,地质力学研究所在地震之后的三年里,运用李四光地质力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对震区活动断裂调查、地应力动态监测、重大次生地质灾害调查、地震机理研究、重灾区场址安全性和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在灾后应急地质调查、地震机理研究和发展趋势以及次生地质灾害调查和预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应急地质调查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一个多月内,地质力学研究所先后分三批派出30多名科学家组成地震活动断裂调查组、应急选址组、科学钻选址组、地应力监测组活动断裂与区域场址稳定性调查组和微地震监测,冒着余震、随时会山体滑坡、岩石坠落的危险,深入灾区进行地震活动调查、地应力动态监测和次生灾害地质调查,为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选址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地震机理和发展趋势研究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地质学家们在思索着“构造带的活动是如何孕育与控制地震的?”、“大地震是如何迁移的?与活动构造带存在什么关系?”、“大地震发生后,下一个大地震最可能出现的位置在哪里?”等这些问题。地质力学研究所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龙门山地质构造断裂带及其与汶川蕴震动力条件分析”、“井中科学探测”、“地震断裂带的应力环境、应变能的分布及其与地震的关系”、“汶川地区构造稳定性评价”、“地震断裂带钻探工程中对岩芯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为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开展与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调查和预防研究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地质力学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汶川地震重大次生山地灾害风险管理系统研究》、《灾区次生灾害隐患排查与工程设计示范》、《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地震工程地质调查评价》和设立了所长基金项目《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差分干涉雷达监测》,为快速调查了汶川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重大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灾情影响和潜在危害和地震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对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