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为了子孙后代……——青海地质环境恢复综合治理纪实浏览次数:532 发布日期:2013-09-14 分类:环境地质2003年,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大工程在青海高原上悄悄拉开了帷幕。从这一年开始及至其后的数年间,第一支队伍出发了,第二支队伍出发了,第三支队伍出发……他们前仆后继,奔向祁连山区、三江源头、青海湖畔、河湟谷地……开始了一场场特殊的战斗——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修补历史遗留在大地母亲身上的创伤,再造一个风景秀美的新青海。 这一年虽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但这项宏大工程却是人们在有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之后作出的抉择,它的意义注定要被载入史册,要被后人评说。一 有人曾经说过,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采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烛光。但当乱采滥挖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无度索取,当古老的地域文明在乱采滥挖中随着草木的凋零而衰败,随着根须的枯焦而隐没,哪里还会有人类文明而言? 青海本来是个贫瘠的地方,但也是一个富有的地方。它的富不仅仅因为它拥有孕育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三江之源,更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潜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其中氯化钾、锂、石棉、硅灰石、溴等8种矿产藏储量居全国之首。青海的矿产开发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那时间,大通的煤、锡铁山的铅、西宁北山的铁、大通河流域的砂金等都已有初步开采和冶炼。此后,历朝历代只知采挖,而言治理者史书鲜有记载。毋庸置疑,新中国成立后,青海矿业曾经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立法的勘采技术的长期滞后,也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资源代价。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国家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矿业逐渐成为青海的支柱产业,在一些地方,由于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加上一些人私欲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乱采滥挖现象。从历史到现实,长期没有节制的乱采滥挖,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采挖地区地质地貌景观被破坏,土地植被资源被占压挖损,地下水均衡系统被打乱,矿山次生地质灾害频发,矿山地质环境受到污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批农民涌入三江源地区,对金矿进行掠夺式开采,10多年的砂金开采,使这一地区矿山自然环境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破败荒芜的景象,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住在源头没水喝”的难题。 在祁连山区,丰富的砂金、煤、贵金属等资源已经被开采长达近百年,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了周边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等环境问题。 在享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长达200多年的盐湖资源开发,酿成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 在青海湖流域,在河湟谷地,大大小小被遗弃的石料场和砂坑遍布…… 这还是那个地大物博的大美青海吗?除了乱采滥挖,除了乱采滥挖之后留下的满目疮痍,我们还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诚然,那时间,不仅仅是青海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全国其他一些地方和中央高层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因为,全国性的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严峻到了令人不得不思考的地步。当然,这样的反思,也只有具备了科学发展意识的当代人才能生发出来,才能在这种深刻的反思中做出最明智的抉择。 2003年,一场宏大的治理工程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拉开了大幕。二 比起全国其他一些地方,青海地质环境恢复综合治理这把“大火”也许燃得更猛更烈。因为,青海不仅仅是资源大省,而且还是治理条件最艰苦的省份,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省份。在一些地方,脆弱的生态链条一旦断裂,就难以再行修复。所以,别人一份努力,我们就得付出十倍、百倍于人的努力。 自2003年开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以实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生态立省”战略为己任,燃起了这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大火”。从2003年到2010年,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54000多万元,对全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一些矿区进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综合治理面积达9126公顷。 三江源头砂金矿区治理投入资金20869万元,完成治理和恢复草场面积4338公顷。通过覆坑平整、客土回填、网围封育等工程措施,现已基本消除治理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恢复和重建了矿区生态系统。 祁连山砂金、贵金属及煤矿矿区治理投入资金12000多万元,完成治理和恢复草场面积1405公顷。其中,大通河流域的门源县、祁连县先后经过10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恢复草场534公顷。 青海湖流域投入资金8300万元,完成砂石料场治理面积1223公顷。通过治理,可建立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影响防御系统,进而保护周边草场,减缓草场退化,逐步改善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湟水河流域石料厂治理投入资金10450万元,完成治理和恢复耕地面积1086公顷。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基本修复了矿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环境;另一方面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矿区治理投入资金1450万元,完成地面调查400km2、室内试验447组/9批,使盆地盐湖钾镁盐矿区的老(尾)卤得到合理排放,彻底治理了尾卤对矿床的污染破坏;同时,确保了矿区卤水资源开发区公路、铁路、天然气管道、盐田、建筑物及采输卤泵站、输变电、通讯等设施的安全运行。 这一个一个治理项目才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加宏大的计划还在后面。三 如果一个人病了,民间有一种说法叫“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那是在强调治愈病痛的艰辛与不易。从这个思路延展开去,我们不妨把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喻为治病疗伤——为大地母亲治病疗伤。医生疗伤首要的是要精细,要考虑伤者的生理条件,考虑采用怎样的治疗手段,如何用药、怎样才能在旧的疮疤上长出新的肌肤……当然,地质环境恢复综合治理机理可能比这样的疗伤要复杂许多,但其中也不乏相通之处。所有的艰辛、所有的付出,只有那些真正参加过那一场场战斗的人才能知道。作为旁观者,我们只能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在那些荒无人烟的冰天雪地里,在那些海拔4000多米的崇山峻岭间,正常人连走一步路也要长出一口气,而他们是怎样进行着精细的工作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是怎样让大地母亲的容颜重新变得美丽起来,并且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还可以猜想:连续7年的治理,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没有一种强烈的意念支撑不行。那么,这一种意念又是什么?应该是青海国土人强烈的国土意识和永恒不变的责任。不管我们如何想象、如何猜想,最终,青海国土人用自己的双手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经过治理,玛多县红金台砂金矿区、班玛县多卡吉卡矿区、曲麻莱县白的口矿区2000多公顷的治理区域内,人工种植的优良牧草鲜草产量每亩高达1200多公斤,为自然状态下每亩产草的5.1倍;门源县大梁口门子砂金矿区、莺歌咀煤矿区的100多公顷治理区域,不但解决了地质环境问题,而且还成为海北州生态旅游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素有“海藏咽喉”的湟源峡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青海湖这一宝贵的地质遗迹,其流域及影响区的生态安全有了保障;河湟谷地上真正出现了“田方正、路平、渠直”错落有致的新农田景观;柴达木盆地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聚宝盆”又展现出新的姿容…… 或许,这一切并不能说明全部,长久的环境效益还尚未完全显现。四 依据地区性生态服务价值的估算方法,有人曾经对治理区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过精确的测算,但那些枯燥的数字只能说明综合治理的经济价值,而在一个多民族地区,它的社会意义又怎能用一组数字轻易表达得出来呢? 在谈到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意义时,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刘山青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既是替前人‘还账’,也是替我们的子孙后代打算,为的是民族之利、后人之利、长治久安之利。在青海这样一个地方,生态环境没有了,什么也就都没有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更无从谈起。”刘厅长话虽质朴,但意味深长。 在连续7年的治理过程中,青海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环境恢复治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间,综合治理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我们期待着,他们能为再造风景秀美的新青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