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纪实浏览次数:529 发布日期:2013-12-24 分类:勘查 近日,“重庆市沿江经济带地球化学评价报告”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评审。该报告为三峡库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有关负责人称,“十一五”以来,完成像地球化学调查这样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越来越丰富,服务领域越来越宽。提出一批地质找矿靶区 重庆优势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开采利用,资源保障程度降低,已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十一五”来,该市投入资金1.53亿元,开展服务地质找矿的基础地质工作。通过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大幅度提高,发现一批具有前景的找矿靶区。 “十一五”以来,重庆市1: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已从18%提高到52.4%。尤其是全市八大重要成矿带,完成了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全覆盖;建立了全市地层基本层序和构造单元,在巫山、南川、永川、酉阳、秀山、城口等区县发现一批铁、铝、煤、锰、锶等可供进一步地质勘查的找矿靶区,为实现铁、铝、锰、锶找矿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巫山、城口等县,完成了页岩气勘查1:5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1780平方千米,重建区内地层、构造演化系统,查清了渝东北地区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层位、沉积环境、岩矿组成、结构构造、空间分布规律,并对页岩气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划分出页岩气勘查靶区,为国家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提供了丰富的地质基础资料。 该市还开展了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前景研究,阐明了浅层地温能分布特点、赋存条件和地层热物性参数等,初步估算地下150米以浅和地下100米以浅可利用量,并进行了适宜性分区和效益分析,建议建立浅层地温能示范区,适时合理开发利用。让群众远离地灾威胁 重庆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城市规划区、三峡库区沿岸和高陡山区。从2006年起,该市累计投资4320万元开展以服务城市建设、库区移民迁建、移土培肥为主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初步建立了主城区三维立体地质模型,查明了这一地区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划分出两江沿岸、观音峡和温塘峡背斜翼部地质灾害易发区2.7平方公里,高丘及陡崖分布区地灾易发区112平方千米,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5885平方千米。这些调查成果,为广泛用于主城区及两江新区规划和工程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为确保三峡工程安全,完成了三峡库区90%范围内1:5万区域地质调查。通过大面积地质调查,初步查明了三峡水库蓄放水的库岸稳定状况及环境影响程度;开展了城市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划分出巫山—奉节—云阳长江沿岸100千米长的工程建设敏感区,提出了工程建设应避免高填方、高切坡等破坏地质环境条件,加强监测等防治建议。生态农业地调服务现代农业 2006年以来,重庆市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投入3700万元,加大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的生态农业地质调查工作。 生态农业地质调查以服务农业建设为目的,查清土壤54项元素主要指标地球化学背景,对土壤质量进行分析评价,为建立现代农业提供地球化学基础数据。“十五”以来,重庆市加大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的生态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划分出适合发展优势农业、现代农业的区域,对以重金属为主污染元素富集区,提出了防治措施及规划建议。据统计,全市完成1:25万生态农业地质调查27192平方千米,覆盖率从14%提高到47%;完成1:5万生态农业地质调查8037平方千米,覆盖率达到了9.75%。 三峡工程蓄水,大片良田被淹,库区名优特色农产品,如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能否扩大种植面积,这是当地政府和群众关心的问题。通过地球化学调查,证实库区土地质量总体是好的,划出绿色作物经济区4700平方千米。通过对涪陵榨菜、奉节脐橙适生与地球化学关系研究,圈出5个涪陵榨菜适生区、4个奉节脐橙适生区,为库区经济发展助了一臂之力。 更突出的是,他们运用土地环境指标和肥力指标,尝试了大区域土地等级划分;从地球化学角度探索耕地保护与城市扩展方向问题,编制了城市土地区划功能图。在渝北区,根据测区土地质量分布特征和区位优势,圈出5个优先发展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和1个绿色食品基地,总面积444.7平方千米。建议对发现的190多平方千米的安全富硒土地实施开发,预测每年可为农业带来经济价值10多亿元。“民心工程”解百姓之忧 重庆红层分布面积3.85万平方千米,涉及23个区县,缺水人口320万;岩溶石山区主要分布在14个区县,面积3万平方千米,缺水人口达200万。红层区和岩溶区的广大农村缺水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引起市委市政府重视,把为分散农户寻找饮用水多年列入政府“民心工程”。 红层含水性差,一向被水文地质工作者列为找水“禁区”。为破解这一难题,开展大面积基础地质调查后发现,风化裂隙水为主要含水层,但单井出水量很小。他们就从红层贫水和农户分散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供水模式从大水量少水井的“集中供水”变为小水量多水井的“庭院供水”,找到了解决红层区分散农户饮水困难的突破口。 岩溶石山地区缺水流传一则谚语:“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有水,但分布不均匀,要把它找到取上来不那么容易。为查明岩溶发育规律、地下水富集特征等,2010以来,该市投入资金2100万元,在9713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了1:5万岩溶地下水调查,选择重点实施地下水开发示范工程。通过酉阳、涪陵、奉节等区县打井25口,成功15口,总出水量8500立方米/日,解决了7万多人饮水困难。2012年,又投入资金3408万元,安排10个项目,继续开展岩溶石山找水,项目实施预计解决15万人饮水问题。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