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学旅游联盟学术研讨会侧记(5)

浏览次数:546  发布日期:2017-09-29  分类:科普宣传
 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培养地学旅游专业人才的队伍中,为地学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地学旅游成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新舞台  在这次研讨会上,除了学界和业界,还有很多地勘单位参加。在如今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地学旅游成为众多地勘单位践行“大地质”的重要方向,也为地勘单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舞台。去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贵州的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和浙江地质文化村的创建。  研讨会上,来自贵州地矿局和浙江地勘局的专家分别介绍了贵州开展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的情况介绍和浙江省地质文化村创建的实践与思考。其中,浙江地勘局高级工程师郑丽波向与会者分享了该局创建地质文化村的主要做法。一是做好资源调查,夯实创建基础。为更好地查清资源条件和价值挖掘,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开展了2.5平方公里1:1万精度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农业地质以及地质遗迹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调查,确定了54个地质遗迹景观点。 二是做好策划设计,提升创建品位。地质文化村的创建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版,需要整体规划设计。他们结合现状、特点,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并对工作区域地质遗迹集中分布区进行了详细的建设方案设计,重点对科普长廊、地质文化展馆、地质遗迹标识系统等建设内容作了合理的设计。 三是做好资源整合,实现创建途径。地质文化村建设内容包括村庄环境整治、科普标识系统建设等内容,需要一定的项目资金支撑。通源乡地质文化村创建项目资金采取“上级补助、乡统筹、村集资”的形式筹措;白雁坑地质文化村建设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除地质环境保护工程项目补助外,整合了包括等各部门的项目资金用于地质文化村的基础设施配套。 四是做好“四有四可”,讲好地质故事。地质文化村通过“四有四可”讲述地质故事和传播地质文化,出版科普读物,制作了宣传推介手册,并开设微信公众号、拍摄科普专题片等等,做到有文可读、有声可听、有物可看、有品可尝。五是做好全民参与,营造地质文化氛围。当地村民是地质遗迹的发现者、保护者和传承者,也是地质文化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吸引了许多游客,促进了村民增收。仅2016年,以白雁坑村为核心的西白山区块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直接增收200多万元,带动农产品销售800万元以上。 这些看得见的成效,让“大地质”工作更加如火如荼。  除了地质专家的主旨报告,还有很多地勘单位纷纷慕名前来参加研讨会,取经学习,为自己下一步发展储备能量。来自重庆地勘局川东南地质大队的相关负责人就在随后的交流发言中表示,他们正在承担一个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听了研讨会的报告,如醍醐灌顶,对他们今后开展工作大有帮助。  随着地学旅游的发展,地勘单位的技术支撑必不可少。而他们的加入,也将为地学旅游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