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纪略

浏览次数:570  发布日期:2015-12-14  分类:矿山地质环境
图为辽宁省阜新市中西部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航拍图。  在我国人民币发行的历史中,每张看似普通的钞票背后,都雕刻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岁月时光。在辽宁省百姓的记忆里,有一张纸币非比寻常,在其背面图景中,几台巨大的电镐在黝深的矿坑中上下翻飞,滚滚原煤如飞瀑倾泻;一列列运煤列车在其中轰轰驶过,似行云流水般穿梭不息。  这张纸币,就是以“露天煤矿”为背景的1960年版第三套人民币5元面值券。画面里所描绘的地方,就是坐落于辽宁省阜新市、被誉为新中国工业化历程上“金钉子”的海州露天煤矿。在这里,一代代阜新人用他们的辛劳与汗水,书写了全省乃至共和国矿业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而在如今的阜新国土人手中,这座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通过废弃矿山环境治理,已于2006年建成国家级矿山公园。往昔的峥嵘岁月已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涵盖煤矿利用与人类生活、矿产资源与环境保护、岩石与矿物赏析、工业遗产与旅游开发等内容的葱郁之地。  站在观景台上探身瞭望这座长3.9公里、宽1.8公里、垂直深度350米、海拔-175米的矿坑遗迹,不由感叹大自然的雄伟壮观和人类的坚韧伟大,而那台极具代表意义的99号电镐也已作为地标性景观安然沉寂在公园广场中央,仿佛在用其履带上的斑斑岁月告诉人们,辉煌的开采历史已成过往,迎接辽宁国土人的,将是一场困难和矛盾并行、责任与担当并重、历史与未来并举的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攻坚战。  从辉煌灿烂到沧桑无奈,历史欠账让辽宁国土人意识到,必须在正视困境中谋出路、求发展  辽宁省是我国资源大省,菱镁矿、铁矿、硼矿、熔剂用灰岩和金刚石的保有资源量居全国首位,滑石、玉石、硅灰石和锰矿等矿产的保有资源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  辽宁省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在计划经济时期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规模开采中,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以海州露天煤矿为例,自1953年建成投产至2005年关闭的53年间,共为国家生产煤炭2.44亿吨,上交利税33.45亿元,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对地质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并缺乏有效的治理责任制度和经济补偿机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全省7000多个生产和闭坑矿山大部分没有恢复植被,特别是一些采矿企业随意乱采滥挖,造成山体滑坡、河道断流,使原本葱翠秀美的青山伤痕累累,有的甚至变成了荒山秃岭。  这种以牺牲环境换取GDP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严重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甚至引发了诸多社会和民生问题。对此,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赵延庆坚定地说:“面对历史欠账,如何全面、快速、高效、负责地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关系到辽宁长远发展的大局,更关乎全省人民群众的生计,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我们顺应发展大势、实现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近年来,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要求,敢于直面全省矿山资源开采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和现实困境,围绕环保与发展关系、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两大核心问题,下决心、出措施。“我们有信心坚决打好这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攻坚战。”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于泽喜说。  作为一个拥有百年开发历史的老矿区,阜新市当仁不让地走在了全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最前列。在阜新市国土资源局办公楼里,局长王宗林指着海州露天矿矿区鸟瞰图不无担忧地对记者说:“你看看这道位于市区中心的‘伤疤’,如果再不抓紧治理,这里就将成为地质环境破坏的‘重灾区’了。”  据王宗林介绍,经过50多年大规模开采,矿区地质环境状况已十分恶劣,煤矸石扬尘造成空气污染、崩塌滑坡及地裂缝严重、地面沉陷塌陷、地下水遭到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周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市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对此,阜新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于2014年底启动了新一轮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工程,以期彻底解决这一制约和影响城市环境的问题。据了解,工程计划总投资22.6亿元,将用8年时间,实施污染治理、生态建设、遗产保护三大工程,使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治理,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海州露天矿南侧的煤矸石山山势逶迤,宛若一条巨龙盘亘于矿坑南帮。记者看到,施工单位正在进行废弃矿井回填及削坡平盘工程,现已回填废弃立井8座、斜井2座。据施工方介绍,截至目前,已累计回填1.3万立方米、削坡平盘100万立方米,修建道路300米,种植榆树、臭椿、黄刺玫等1.5万株。工程收到了社会、经济、环境多重效益。  通过综合治理与矿山公园建设,乌烟瘴气、粉尘漫天的景象消失了,不仅矿业遗迹得到有效的保护,也为人们提供展示休闲、娱乐、健康、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的场所。露天矿治理后,将带动城市南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将大幅提升其开发价值。“海州露天矿将成为阜新的一个新名片”,王宗林介绍说,治理工作不但改善了项目区及周边生态环境,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而且促进了矿区下岗职工再就业。  从被动治理到主动出击,辽宁国土人体会到,只有走因地制宜的创新之路才能变“包袱”为“财富”  矿产资源不可再生。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蔡洪春向记者介绍,随着资源的枯竭,辽宁省的大批骨干矿山已进入老年期,矿山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1万多家,已经减少到2014年底的3904家,全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达到7座。  据统计,辽宁省受采矿影响的区域面积较大,矿山废渣累计堆放量达42.1亿立方米,占地面积146.06平方公里。全省矿山废水年排放量7716.78万吨,未经处理排放的废水每年约4977万吨,是全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省份之一。  严峻的形势让辽宁国土人意识到,“亡羊补牢”式的被动治理只是下策,“未雨绸缪”般的主动出击才是王道。如何持续打赢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这场攻坚战?辽宁国土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  11月22日的一场大雪,给辽沈大地披上了一层壮美的银装。在大连市旅顺口区北部的三涧堡经济技术开发区石灰石矿区,老矿山已被皑皑白雪覆盖,山脚下的积雪已渐趋融化,由破碎岩石铺就而成的条条地基迎着冬日的暖阳破冰而出,一直延伸到山的另一端,仿佛初生的嫩芽,昭示着生命的活力。  “废弃矿山治理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不仅单纯的整治、复绿、复垦见效慢,还是个高投入、低产出的活儿,很难有人乐意为之。”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地质环境处处长方恒联在现场对记者说:“但是看看现在,这里就像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让这一片废弃矿山起死回生了。”  在方恒联眼里,将废弃矿山与低效地再开发相结合正是将腐朽化为神奇的“灵丹妙药”。“我们按照‘停矿建厂、恢复生态,山上复绿、山下建厂’的思路,因地制宜地对矿山实施综合整治,探索出了一条充分挖掘低效工矿用地潜力,争取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践之路。”  据统计,近年来,矿区采取爆破作业和机械作业方式,共剥离岩渣396万立方米,运送绿化用土18.7万立方米,植树乔木5.2万株,植树灌木26.7万株,喷播草坪3.32万平方米,修筑作业和防火通道用道路3200延长米,场地公路网和管网正全面开工建设,为实现建设用地“三通一平”打好了基础。  眼前,一个废旧矿区上的新型工业园区即将拔地而起。这里新平整建设用地近百万平方米,吸引了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石化抚顺催化剂厂、大连江山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入驻。三涧堡工业园区的土地增量得到进一步扩大,其中仅大连机车车辆厂机械重工分厂就占地40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8亿元,困扰当地村民多年的矿区粉尘污染也可明显减少。  就这样,旅顺口区、街道两级政府通过将矿区土地整治、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在充分挖掘低效工矿用地潜力、有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显著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的青山保护之路上愈走愈宽。  蔡洪春说,大连市的治理模式有其特殊的环境因素,这种“一矿一策、一山一方、分类实施”的老矿山环境治理再利用新模式,不仅卸下了沉重的环境“包袱”,获得了巨额的土地“财富”,更为全省其他地市的相关工作开展开拓了思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满目疮痍到美好家园,辽宁国土人用实际行动让老百姓感受到了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从“求温饱”到“盼环保”,由奔小康到要健康,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  可面对新老环境问题日益叠加,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怎样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和天蓝、云白、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成为摆在这一代辽宁国土人面前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在“钢都”鞍山,这里因矿而兴、为矿而立,矿业经济在鞍山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鞍山市城区周边分布有六座大型铁矿,距市中心区直线距离近者两公里,远者12公里,对鞍山城市中心区已呈半月形包围之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排岩量的增加,采矿活动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  说起这些,住在附近的王大爷不停地边摇头,边唉声叹气:“以前的日子真是没法过啊,一年到头都不敢开窗,瞅啥都是雾蒙蒙的一片,遇到刮风下雨,不仅‘红’水四溢,外出回来整个就变成‘泥人’了……”  鞍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刘永苹对记者说:“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为国家和鞍山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地质环境破坏,并已成为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直接造成鞍山城市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鞍山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给老百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治理和修复矿山地质环境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鞍山市委、市政府以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达成一致共识。为此,他们提出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同时编制、矿山开采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同时进行的“两同时”理念。  截至去年年底,共恢复治理东鞍山铁矿、大孤山铁矿、眼前山铁矿总面积1414.02亩,其中恢复耕地650亩,修建生态景观一处,种植树木33.85万株,堆砌植生袋11.5万个,通过增减挂钩新增建设用地455亩。  在政府的示范带动作用下,矿山企业主动筹集资金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鞍钢矿业公司东鞍山铁矿前峪尾矿库通过近3年的治理,投资上千万元,将其建成了215公顷的绿色生态林地,成为鞍山东南部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大孤山铁矿东山包栽植果树5000棵,建成2公顷美丽的矿业花园。  在东鞍山铁矿的绿色生态林,这里的环境变好了,生态恢复了,不仅老百姓乐意了,野鸡、野兔也成为了这里的常客。“你们干脆中午也别走了,等我去抓几只野兔,去我家吃饭得了,我得好好和你们唠唠现在这好日子。”王大爷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上,阜新、大连、鞍山三市的矿山环境治理只是辽宁省实施“青山工程”、建设美丽辽宁系统工程中的沧海一粟。  “十二五”期间,通过强化用途管制和空间管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巩固现退耕还林成果,辽宁省扎实推进“三个平台”建设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协同推进实施“碧水工程”、“青山工程”,国土空间格局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  据了解,截至目前,辽宁省基础性生态用地比例提高了二个百分点;安排矿山环境治理资金23.7亿元,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4.6万亩;投入“青山工程”专项资金30多亿元,对全省闭坑矿山和破损山体开展恢复治理,完成治理项目1704个,治理面积9.66万亩;矿山企业投资7.29亿元,治理生产矿山652个,治理面积4.5万亩,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一连串枯燥无味的数字背后,承载了无数辽宁百姓翘首以盼的青山、碧水、蓝天、白云美丽生态梦,打赢这场旷日持久的废弃矿山环境治理攻坚战,辽沈大地的生态环境之梦就不再遥不可及。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