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八大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浏览次数:683 发布日期:2006-12-25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全国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交流学术研讨会召开 (记者 田雪莲 于德福)8年来累计完成调查面积106万平方公里,调查的有益元素与有害元素达54种,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记者从 一是通过对重金属元素和有机氯农药在土壤、地表水分布特征研究,阐述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现状和赋存状态,借助地球化学特征法、参考元素法、多元统计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多种技术方法,对污染物成因及其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在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产生的条件与途径方面,取得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是在充分发挥地球化学优势同时,结合农学、环境学及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揭示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中迁移转化途径和规律,研究污染成分对农作物、动物和人类健康影响效应。 三是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指导绿色农业基地、农产品适宜性及种植结构调整等,使调查评价成果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四是应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海量数据信息,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评估和监控试点研究,对改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价值,保持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有益探索。 五是系统研究评价不同景观区、不同流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不同行政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进行综合对比,探究了土壤中元素的丰缺和异常。 六是对土壤、水、农作物和人发样品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研究地方病高发区地球化学环境特征,对查明地方病致病因素,污染物来源,提出了可供借鉴的防范和治理建议。 七是选择大型工矿企业等重金属高异常区,在吸收国际通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总结出利用地质、土壤、地表水、植被和流行病调查等资料进行生态地球化学评估系统方法和流程。 八是提出了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评价思路以地球化学循环原理为理论基础,系统提出了由成因来源、迁移转化、生态效应,到预警预报的一整套评价技术路线。开展了元素形态分析、生物分析、有机分析等项研究。 据介绍,这一阶段的全国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系统调查并评价了区域性碳、氮、磷、钾、硼、钼、铁、锌、锰等有益组分,所取得的成果在土地、农业、环保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的已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地球化学”为主题的这次研讨会,在总结生态地球化学面积性工作成绩的同时,还将围绕农业、城市、矿山及地方病等方面应用实例,在局部生态地球化学形成环境,有益有害元素及有机污染物组成、来源及迁移转化特征,影响机制和生物效应,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优质地球化学环境的保护、保持和污染治理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院士谢学锦、陈毓川以及来自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地质调查院及相关科研院校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2006.12.19,地质勘查导报,1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