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秀美山川——青海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纪略

浏览次数:638  发布日期:2011-10-13  分类:矿山地质环境

近日,记者来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红金台砂金矿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区,看到河床平整、河里潺潺水流清澈见底,两岸星星草生长茂盛。附近的牧民们高兴地说:“没想到以前千疮百孔的河床,恢复治理后生态和草场这么好,非常感谢国土资源部门实施的这些项目给大家带来的好处。”这是青海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一个缩影。

为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青海省国土资源部门在加大矿产资源有序勘查开发的同时,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对以往的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近年来投入资金5.74亿元,实施84个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共治理矿山面积12.34万亩,其中2.68万亩矿山废弃土地恢复为耕地,使往日满目疮痍的矿山废坑重新披上了绿装。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人们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二者兼得、协调发展的一种迫切期盼。青海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同时因地处高寒地带,生态相当脆弱,多年来的矿山开采,特别是砂金开采留下的矿坑、渣场等矿山废弃地面积达数十万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解决全省砂金过采区、砂石料场和煤矿露采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这些年,青海国土资源部门开拓创新,改造旧矿区,再造秀美山川,加大了对三江源区、黑河源区、环青海湖区、柴达木盆地等地区的矿山环境治理力度,创出了一条矿山环境恢复的新路。

矿山环境恢复工程惠及全省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三江源地区。青海省先后对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多卡吉卡金矿、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扎朵金矿、曲麻莱县布曲金矿、白的口金矿等沙金矿坑,门源回族自治县黄沙台沙金矿区、祁连县默勒煤矿塌陷区的生态破坏区进行治理恢复,经推沙填坑,回填表土、栽种林草、封育围栏、河道治理,达到了恢复矿山植被、重建地质环境系统功能的目的。目前,这些矿区人工播种的披碱草、星星草等优良牧草长势良好,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披碱草高度已达60厘米以上,在增强草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有效遏制土地荒漠化进程,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同时,还增加了当地牧民的经济收入。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在消除废弃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的同时,实现了较好的生态效益。依据地区性生态服务价值的估算方法,青海草地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4776.4元/公顷,已完成植被重建12.2万亩的废弃采矿场每年的生态服务总价值达3897.5万元。植被重建还使周边牧场的牧草生长环境得到改良,其生态服务价值得到极大提升,增加值不低于3.6亿元。

在对以往开采造成的、目前已经无主的旧矿山由国家和青海省投资开展环境恢复治理的同时,青海省国土资源部门改革矿山环境保护模式,认真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责任制和《青海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要求采矿权人必须缴纳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目前已有107家企业缴存保证金9000万元;严把采矿证发放关,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未经主管部门确认的不予发证;对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的矿山企业,要求其回填平整、围栏种草。通过一系列措施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助力全省绿色发展、跨越发展。此外,青海省通过矿业秩序整顿,资源整合,关闭小、散、乱的矿山企业,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做大做强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开采、集约开发、循环利用,走上了资源利用率得到大幅提高,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的良性发展之路。

青海省自2003年以来争取项目和资金,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和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建设,先后成功申报了6家国家地质(矿山)公园,累计投资资金达6000万元,有力推动了全省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对促进青海生态保护、旅游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